ugwyau午后法语

ugwyau午后法语

ID:32519150

大小:69.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0

ugwyau午后法语_第1页
ugwyau午后法语_第2页
ugwyau午后法语_第3页
ugwyau午后法语_第4页
ugwyau午后法语_第5页
资源描述:

《ugwyau午后法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

2、!_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午後法語妙境长老午後法語.一一、從《論語》說起……孔夫子周遊列國,過曹國往宋國時,司馬桓魋要殺孔子,孔子說道:「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這話的意思是:老天爺賦與我德行,你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呢?《論語‧八佾》也說:「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上天(或說上帝)命令孔夫子到人間來宣揚仁義道德、教化人間,我是上天的使者,老天爺若不同意,你桓魋是不能殺我的。另外在《論語‧述而》篇中有一段文:「德之不修,學之不講

3、,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文意是:社會大眾不能學習道德;或者學習了很多的智慧,卻不把所學的智慧布施給大眾,向大眾講解仁義道德;或者聽聞了仁義道德的功德,而不能把自己的身口意轉向仁義道德、不能把仁義道德融合在自己的思想行為裡;或者聽了老師的講解,知道自己的身口意有過失,而不能改正過來,這使我引以為憂!在這段文字中,「德之不修」是重視行,「學之不講」是重視解;孔夫子有智慧,既重視解,也重實踐;社會大眾若不能照著這樣做,便是孔夫子最大的憂慮。對照這兩段話,看出孔子認為他的德行不是修來的,而是天老爺給他的,或者說是自然有的;但是

4、天老爺沒有給社會大眾道德,他們要自己努力地學習、修行才能夠有道德。這正是儒家的思想。我不知道儒家的學者如何看待這兩段文字的不公平,希望有機會能得到儒家學者的解釋。我看見《論語》這兩段話,感到天老爺不把道德給其他的人,唯獨孔夫子得天獨厚,這是不平等的,並且與佛法緣起的教義不符合。佛法認為: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都需要自己努力的學習、修行,而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佛法不說任何人是自然就有道德的。不過,雖然不符合佛教教義,「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孔夫子這段話還是說得好。他不說:你這個人生活困難,衣食不足,應

5、該如何設法改善,只說你的品德要是沒修好,值得引以為憂!午後法語.二二、能善分別諸法相‧觀第一義摧怨敵鳩摩羅什大師譯《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裡有段偈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其中「於第一義而不動」,在玄奘法師翻譯的《說無垢稱經》中譯為:「觀第一義摧怨敵。」兩者都譯得極好!「善」是智慧。你用智慧去觀察諸法相,諸法之相,有世間雜染生死的緣起相——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學習佛法而還沒有得聖道的凡夫,這一念的分別心,就在是非人我、煩煩惱惱的境界裡活動,也就是無明緣行的境界。諸法之相還有出世間清淨還滅

6、的緣起相。學習佛法有成就的聖人,他的心「於第一義而不動」,安住在第一義諦裡——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在第一義諦裡無生也無滅──沒有是非、沒有煩惱,不為四魔怨敵所動,是大安樂、大自在的境界。諸法相有生有滅,和不生不滅的第一義諦是相反的嗎?不!你能通達法相就能悟入第一義諦;要想悟入第一義諦,我們就要時時地這樣學習。當我們眼見色、耳聞聲,乃至第六意識分別種種事情時,不要再像以前那樣的分別是是非非,要重新的想(觀察):「

7、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觀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無自性的,也就是無生無滅。時間久了,智慧增長,就能悟入第一義諦。午後法語.三三、風水‧福德‧智慧有人說:「風水不好的地方,住在那裡的人不能和,會有是非、煩惱!」我認為,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人會產生糾紛、衝突?」這是內心的思想問題,不是那裡有座山使令這些人不合、那裡有座山使令這些人富貴;這是智慧問題。或者有人只有智慧而沒有福德,或者既有智慧也有福德,這就有所不同了。有智慧的人決定有福德,因為他不為修福而助人,他會用智慧策動自己的慈悲心,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於是心情

8、快樂,福報就來了。有智慧的慈悲,與沒有智慧的慈悲,是兩種不同的境界。「他是我的親朋好友,所以我要為他們服務;他不是我的親朋好友,與我何干!」這樣的慈悲心,《維摩詰經》名之為「愛見大悲」;明白點說,就是感情用事。但佛法中的大悲,是大智慧境界的慈悲,不管是不是我的親朋好友,都是朋友,不是敵人。而在這位修行人本身來說,是「於第一義而不動」,度眾生而無眾生相,這樣學習叫做學習聖道,也就是學習「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此,還是佛教的理論圓滿——一切法以心為本;世間上的一切,都只是人們的虛妄分別。現在我們來到佛教裡,不想再虛妄分

9、別,要用清淨智慧改正自己。否則就如孔夫子所說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這是值得憂慮的!但是堪輿先生看風水有那麼多的靈驗,你能完全否認嗎?這若與佛法會合的話,佛法中說:「若有情世間、若器世間,業煩惱力所生故,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