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歌声初放

新音乐歌声初放

ID:32525980

大小:48.2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1

新音乐歌声初放_第1页
新音乐歌声初放_第2页
新音乐歌声初放_第3页
新音乐歌声初放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音乐歌声初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新音乐歌声初放 《沈心工与李叔同》  设计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本节音乐课将以“学堂乐歌”时期出现的代表人物及其优秀歌曲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鉴赏和教唱优秀歌曲作品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陶冶、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品格 3、丰富

2、情感体验,培养创造能力,重视音乐实践 本着“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重视音乐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来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积极寻求并赋予新时期的时代音调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的第一个专题《沈心工与李叔同》,设计思路如下: 一、确立主题 以“学堂乐歌”的最主要特点作为主题即

3、是依曲填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二、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 除教材提供的材料外,我还找到一些简单易学,琅琅上口的歌曲,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音乐潜能,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 教学目标     1、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形式即学堂乐歌的概念、产生背景、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     2、通过其背景及其意义熏陶,对中国音乐教育运动历史的了解,培养一种民族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音乐的情感、价值导向的统一      3、通过欣赏特别是对学堂乐歌艺术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的理解,通过自创自

4、唱的课堂表现,进一步实现从历史、文化、社会、音乐理论等多角度对学堂乐歌理解欣赏的方法与创作技能、合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2、“学堂乐歌”的创作及意义 教具准备     人教版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钢琴、现代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童年》 【切入】:大家好,每周45分钟的音乐之声又如约而至,高山流水轻敲着古琴已成为远去的音符,如今我们唱着不变的歌谣,追寻着童年记忆中的足迹,找回到同桌的

5、你(由熟悉的旋律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气氛并引入校园歌曲)     2、播放《同桌的你》    【点评】:学生合唱这首校园歌曲,感受校园歌曲琅琅上口的旋律、贴近校园生活的歌词,导入百年前的校园歌曲     3、欣赏《体操――兵操》    【设问】:这首歌曲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二)、新授过程     1、学堂乐歌的历史及产生背景 【点评】:学生回忆历史找出与学堂乐歌有关的知识点,老师然后进行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痛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奋起救国,鼓吹维新,倡言

6、废科举,办新学新学课程设置中,就音乐一题,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音乐又被列为必设课程之一1909年,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

7、)、介绍“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欣赏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   【设问】:对照歌词看看这首歌曲是否容易理解?它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说说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它的主题出现了几次?歌词通俗亲切,便于理解主题出现三次) 【点评】: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始终注重课堂的实际体验,运用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包括教师范唱、学生听唱、哼唱、齐唱、或师生间的合作演唱,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聆听、体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风格、及表现手法,进而达到熟悉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

8、的音乐作品的目的 (2)、欣赏歌曲《黄河》 【设问】黄河源头在哪?途经多少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欣赏歌曲《送别》,了解李叔同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曲吗?它的词曲作者是谁?你对这首歌曲的总体感觉是怎样的,你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吗?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后老师小结   (4)、学唱歌曲《送别》 【切入】:此歌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