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鉴赏

苏轼定风波鉴赏

ID:32529202

大小:48.3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1

苏轼定风波鉴赏_第1页
苏轼定风波鉴赏_第2页
苏轼定风波鉴赏_第3页
苏轼定风波鉴赏_第4页
苏轼定风波鉴赏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定风波鉴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苏轼《定风波》词赏析摘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厚重的印记,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苏轼《定风波》词为载体,以该词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的意境交融方式为侧重点,在赏析该词独特精妙的叙志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苏轼本人令人称道的为人处世心态。关键词:苏轼定风波情景交融闲适

2、旷达正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为苏东坡词之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自我叙志之词。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东坡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触景生情,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十分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慌、笑对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

3、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定风波》也正是以其闲适从容的文风,乐观豁达人生态度历来被人们所品味和赞扬。那么,为什么这首词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又凭什么能够感动千千万万人,除了有作者真挚旷达的情感以外,与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有着千千万万官场失意的文人,他们或许有着与苏轼同样的愁苦与郁闷,也有着与苏子一样的大彻大悟,但唯有苏东坡能够以其神来之笔,将内心之感受叙述得酣畅淋漓而又朴实无华,也让后来众多文人的官场失意归隐之作黯然失色。

4、作者写词之前先是交代了即兴起词的梗概:在一群人匆忙的赶路途中,遇到了大雨,而作者却不与其他人一样争先赶路,躲雨。却是利用这上天的赐予的雨水来涤荡自己的心灵,向大自然表露自己的心声。待到雨过初晴,作者的自信更是自然流露,这也为全词奠定了一个较好事件背景和感情基调,为正词的写作做好了铺垫。先看上片前两句: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光这“莫听”两个字便见了作者的真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表明了风雨之势呈猛烈之态,风雨交加,众人纷纷躲雨(小序中已经描写),是客观存在,那么在此时此地弹出“莫听”二字,就体现出作者认为外物不足挂齿,风雨不足畏的坦荡胸怀。紧接

5、着,作者再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算是对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一个颇有韵味儿的反问:“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何妨”二字透出的淡定和大气,写出作者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挑战自然风雨的非凡气度。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早已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

6、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隐隐之中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历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历经社会坎坷,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纵观全词,词中描写的风景并无特别突出的特点,即作者在意象的选取上随其自然,并没有半点刻意的雕琢,而是随景随事,自己亦以其坦然之心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但同时,作者的自我感情与所描写之景观,旁人之事又浑然天成,融合得十分贴切,丝毫不给人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7、之感觉,并没有将自我感情强行嫁接在这春风春雨之中,情景交融手法的在该词中得到了极好地运用,总结起来,该词在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知识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这里有个比较,此人在序中有

8、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式在这风雨中,接着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类似乎在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