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

ID:32560692

大小:60.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2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_第1页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_第2页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_第3页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_第4页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机制及其应用【摘要】:情绪调节过程既包括有意识的成分,又包括无意识的成分。以往研究过分强调主动情绪调节而忽视自动情绪调节;最近一些研究开始重视自动情绪调节过程,归纳后大致分为情绪调节的内隐表征及无意识目标引发的自动情绪调节行为两类。本研究在整合主动情绪调节与自动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内隐表征与自动调节行为的两类自动情绪调节基础上考察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在调整情绪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发展性焦虑抑郁青少年和临床上焦虑抑郁型情绪障碍青少年

2、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焦虑抑郁情绪问题的出现与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其背后的神经机制。研究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对情绪调节、自动情绪调节以及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等相关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归纳和整理。着重对自动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此基础提出了本研究要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构思。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主要涉及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调整情绪反应的机制及其在焦虑抑郁青少年人群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其中前三项研究主要从行为实验的角度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调整情绪反应的机制。第四

3、项研究则初步揭示了不同焦虑抑郁程度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特点。最后一项研究采用ERP技术,探讨了不同焦虑抑郁程度青少年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作用下对情绪刺激加工的神经机制。具体如下:研究一通过实验法启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采用因果设计探讨其对情绪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表达型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控制型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更能降低消极情绪的体验及产生适应较好的生理反应。为了更好地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调整情绪反应的中间过程,同时也为了验证自动目标追求理论的正确性,揭示无意识情绪调节目标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情绪反应之间的重要性,在研究二中,采用阈下范式启动被试的不同情

4、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句子整理任务启动无意识情绪调节目标,动态考察两者同时启动时对情绪反应的影响,结果验证了自动目标追求理论在自动情绪调节领域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揭示了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一旦激活就能形成自动情绪调节目标,从而对情绪调节行为产生影响,改变个体情绪反应的轨迹,即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自动的情绪调节行为可以通过无意识目标加以联结,从而共同构成自动情绪调节过程。研究一、二说明了自动情绪调节在调整情绪反应中作用的过程,但未能说明当主动情绪调节与自动情绪调节同时存在,无意识目标与有意识目标同时激活时,无意识情绪调节目标所引发的自动情绪调节行为是否还存在,因此在研究三

5、中以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情绪调节策略分别作为自动情绪调节和主动情绪调节的切入点,考察两者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结果表明,即使在加入有意识情绪调节策略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同样存在,且与有意识情绪调节策略同时起着单独的作用,这一结果进一步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在调整情绪反应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四将研究一、二、三的研究结果应用到焦虑抑郁青少年人群,以发展性焦虑或抑郁青少年及临床上焦虑或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特点,结果发现高焦虑、高抑郁个体均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且焦虑、抑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随着焦虑程度

6、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忽视策略则越少,习惯使用重视和抑制策略则越多;随着抑郁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抑制策略越多;还发现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内隐态度,其对消极情绪习惯使用的认知忽视策略越多且认知重视策略越少。这些研究结果提示焦虑抑郁问题的治疗干预可以从改变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与之相关的情绪调节策略入手。在研究五中借助ERP技术探讨不同焦虑程度、不同抑郁程度个体在激活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时情绪刺激加工过程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表达型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作用下高焦虑、高抑郁个体在感觉加工阶段,关注外部刺激较晚,但对刺激的主动朝向较强且

7、分配了较多资源,对外部刺激早期视觉加工程度较浅。在面孔结构编码及初步情绪调节阶段,加工速度较慢,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对负性情绪情境的相对有效的调节。在较高级认知加工阶段,投入的心理资源较少且加工时间较短,因而使焦虑抑郁情绪持续发展。第三部分为总讨论与结论。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研究的结论,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调整情绪反应的机制、焦虑抑郁青少年的自动情绪调节、焦虑抑郁青少年自动情绪调节神经机制等进行了整合和归纳,并对本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关键词】:自动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情绪反应焦虑抑郁事件相关电位

8、【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