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

ID:32561858

大小:1.68 MB

页数:51页

时间:2019-02-12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_第1页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_第2页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_第3页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_第4页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95份水稻抗瘟资源的抗瘟性和农艺性状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川农业大学硕士2004级研究生毕业论文1前言1.1稻瘟病的发生及危害由Magnaporthegtisea饵ebe哟Barr【无性,态Pyriculariagrisea(Cooke)Saee.异名PyriculariaoryzaeCavara.】引起的稻瘟病O良iceBlasO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世界各稻区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稻瘟病的国家。公元1637年,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稻瘟病的记述。其后日本(1704)、意大利(1839)等许多国家的相关文献资料里都对其作过记载和描述。至今己有85个国家报道有稻瘟病的发生,其

2、中以亚洲和非洲发病最为严重【1刀】。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有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其中以叶瘟、穗颈瘟和枝梗瘟最为常见,危害最大。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穗部发病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稻瘟病主要影响水稻产量,其次是影响米质。据估计在1975年~1990年之间,由稻瘟病引起的全球粮食损失高达1.57×108t,平均每年损失稻谷107t【4】。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稻瘟病发生,丘陵山区发生尤其严重。流行年份,重病区一般减产10%~20%,重的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据统计1979~

3、1995年,我国稻瘟病年均发病2.12x104hm2,一般年份损失稻谷101kg以上,严重的年份如1993年稻瘟病特大发生,受害面积达543.2万hm2,:㈣109kg。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71hm2以上,年损失稻谷在数亿蚝嘲。由此可见,稻瘟病的流行严重威胁到水稻的高产稳产。在长期的稻作栽培历史进程中,人类与稻瘟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对稻瘟病的防治采取了以利用抗病品种为核心,以健身栽培等农业措施为基础,适当辅以化学农药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流行危害,确保了水稻高产稳产。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

4、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符合人类绿色食品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日本实施“高抗稻瘟病”育种计划,引进中国稻种“荔枝江”和美国稻种Zenitl避行抗稻瘟病育种,经过近10年育成了“草笛”、“福锦”等一批高抗稻瘟病品种,但它们推广3~5年后都相继感病化嘲。韩国于1971年开始推四川农业大学硕士2004级研究生毕业论文广矮秆、大穗、抗瘟、高产的“统一系统”品种,1976年当该系统品种推广至韩国水稻面积的50%以上时,开始发生稻瘟病,至1978年大发生【2,7】。我国福建1971年引进抗稻瘟病品种“珍龙97”,在连续种植3~4年后,出现感病化。1992年,湖南早稻当家品种浙

5、辐802、湘早釉6号等感病化,穗瘟发生面积达30多万hm2册。四川于20世纪70年代末推广抗病高产杂交稻品种“汕优2号”,1984年推广面积占杂交稻面积的82%,1984~1985年该品种出现稻瘟病大流行,两年发生穗瘟面积达106.7Zihm2,损失稻谷7.5xlO。kg;1986年以后更换以。明恢63”为恢复系的。汕优63”、“D优63”等杂交稻品种,1992年“63系统”出现感病化,1993年,四川稻瘟病流行面积达70万hm2,损失稻谷3,5×108kg[9,101。这些事实一再表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特别是抗病品种的单一化种植,使田间的病菌类型对新品种的寄生适合度不同,

6、寄生适合度强的病菌上升成为新的优势小种,导致新品种在推广种植3巧年后丧失抗性,引起稻瘟病的暴发和流行【5只“1。因此,为了持续控制稻瘟病的流行危害,植物病理学家们在稻瘟病菌致病性、品种抗病性、防治对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1.2稻瘟病菌的致病性1.2.1稻瘟病菌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稻瘟病菌菌丝分隔,初无色,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细胞组织内。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7℃,适温为26~28℃.病斑上的霉层即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一般是数根成丛状自稻叶气孔或表皮伸出,很少单生,尺度为80~160×4~61am,具2~4隔膜,直或稍分枝,基部稍粗,淡褐色,上部色浅;顶端形成

7、分生孢子后,又从其侧方生出短枝,再生分生孢子,如此连续多次,至梗端成曲折状。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尖,基部钝圆,无色或淡褐色,具两隔膜,大小为14~40×6~131tm。在水滴中发芽时,一般从上下两端或一端生出芽管成分枝,芽管尖端接触寄主表面或其他基物时形成l至数个卵形、圆形或长圆形的压力胞,其壁厚而光滑,色褐,但也有不形成的【12】。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C,以25~28"C为最适.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的抵抗力差。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湿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