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

ID:32562533

大小:116.3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2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_第1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_第2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_第3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_第4页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要素,三过程(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3、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

2、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了解)(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二五六七八)(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

3、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四个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青年期(14、15岁—25岁)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1、学习准备2、关键期(劳伦兹提出)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代表

4、:皮亚杰)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思维受表象符号束缚;自我为中心;思维不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逻辑推理;思维仍需具体事物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5、性。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1-①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个性)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3、鲍姆宁将父母教养行为分为:①专制型;②放纵型;③民主型(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2、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3岁)②社会自我(3—少年期)③心理自我(青春期)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

6、材施教(一)、认知差异表现:1、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提出)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吉尔福德)(二)智力差异1、世界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2、智力差异表现: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男性智力离散程度更大)(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二、学生性格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和内倾;独立型和顺从型)第三章学习

7、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心理实质: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后天习得的。2、学习的一般分类:(混考多选)(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的分类: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4个)一、理论

8、重点: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二、代表学说: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2)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6(1)获得与消退: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间隔时间不宜太久;②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必须先于呈现,否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