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ID:32562634

大小:92.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_第4页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中关村一小杜新元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曾说:“思维被认为是进化的最高成就,而且确实被认为是表明人类存在的本质的东西。”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性思维又是这最美丽花朵中的花蕊,因为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为了能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结合小学数学及学生思维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及策略的探索和研究,鼓励、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为创造性思维营造最佳的心理环境的策略。即营造自由、民主、安全的以人

2、为本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不良的甚至恶劣的环境,会扼杀创造性人才的出现。著名心理学家威廉·戈登在创造性培养教学模式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情绪因素重于智力因素,非理性因素重于理性因素。就课堂教学来说,要达到“最佳心理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爱。它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学生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整合力量。在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

3、于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基础上,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童言无忌,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保护他们的个性,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爱的激情、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表扬,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调动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畅想、畅言,敢言、敢问、敢做,允许学生自由创造,树立学生创造的自信心,保护其勇于创新的决心。这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就会促使学生自主创新。例如:在和学生们一起探究认识“圆锥的高”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我要求他们动脑思考、

4、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了两个问题:圆锥的高在哪里?怎么测量?之后,学生们在小组内开始研讨,有的学生测量了圆锥的母线,认为“母线就是圆锥的高”;有的学生则认为“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所以想到可用一根铁丝伸到圆锥的内部比一比,然后再测量铁丝的长度。还有的认为“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便于直接测量,所以可以把圆锥的高平移到外侧进行测量”,等等。这一探索过程就打开了学生的探索思路。学生提出的后两种方法应予肯定,但第一种方法明显是错误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方法不对,你们测量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应是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么他们

5、一定会马上改正,并背下了“圆锥高”的概念,但这却会极大地伤害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也并不能真正使他理解这一概念,反而会使其简单地迎合老师的思维,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自信心。于是,我便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他用卷尺去量另一名较胖的同学的身高。在量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困难。“他太胖了,从他的脚底没法往上量,要是贴着他的肚皮量那就差得太多了,怎么办呢?”经稍许思考后,他的灵感来了,大声说:“对啊,我可以拿卷尺从他的脚跟、后背一直拉到他的头顶,用一把尺子水平压在他的头上,对着卷尺长度,脚底到头顶的距离不就是他的身高

6、吗?”这样,通过类比,自己就意识到了第一种测量“圆锥高”的方法是错误的,不应该量圆锥斜着的那条边。全班同学为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找到了改正解决的办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日常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教师通过客观积极的评价,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自卑,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给他们关怀、爱护、尊重、信任、鼓励和支持,无条件积极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尽可能为其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创设自我展现的舞

7、台。(二)精心创设各种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6-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容易被具体新颖的情境所吸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诸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1、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认为问题是“创造过程的开始”。科学地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开展本课题研究实践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存在着认知

8、性障碍,为了使学生打破观念的陈旧,思路的固定,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食堂准备招待几个客人,主食吃肉饼,学校的饼铛上一次只能放两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