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

ID:32564257

大小:65.3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2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1页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2页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3页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曲高未必和寡——基于音乐美的若干思考——以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姓名:王盼学号:B080901066[内容摘要]本文以葫芦丝独奏曲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为例,以汉斯立克的自律论美学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就是生活”为中心议点,从音乐美的角度出发,围绕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其社会功能,来论证“曲高未必和寡”这一观点。[关键词]曲高未必和寡 《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美 社会功能既然是从音乐美的角度来探讨,那么,什么是音乐美呢?于润洋教授在他的《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中这样解释:“诚然音乐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对于欣赏者主体来说,是否能成为现实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欣赏者主体的主观因素

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形式,还与受众的审美倾向、偏好、习惯等有关。因此,笔者认为,曲高未必和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以《月光下的凤尾竹》(一下简称《月》)为例,做进一步的浅析。最初听到《月》这首独奏曲,是从家人、朋友甚或陌生人等的手机铃声中。当时并不知其名,也不懂它在讲诉什么,只觉非常美妙、动听。上了音乐赏析课,老师放了这首熟悉的曲子,才恍然悟之。此时再品味,与之前所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仍然非常喜欢,并且更进一层;区别在于欣赏的角度《音乐美学史学论稿》,P38变了,确切的说是因着4心境、生活阅历等方面的改变而不同了。我从曲子中听到了暖暖的爱,

3、浓浓的情。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一群少男少女们在月光下、篝火中轻歌曼舞,小伙儿吹起葫芦丝,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姑娘则娇羞的躲在人群里,姐妹们和她窃窃私语,并不时地指向那小伙儿,惹得姑娘脸红的像苹果。最后,在大家的簇拥下,两人走在一起,小伙儿带着姑娘跳起轻盈、跳跃的舞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这只是我自己的感受,或者说是幻想。我想,我的亲戚、朋友们在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一般不会去考虑它的背景、内容、作曲家的风格等等。只是凭个人主观的臆想、思维来欣赏、品论或单是觉得好听就将其设为铃声。因此,音乐美不美,不是汉斯立克所认为的在于音乐自身的客观表现形式,它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月》

4、这首曲子,不同的人对它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有很大差异的,甚至完全相反。那么,对于一个音乐作品,人们对它的审美感受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界将这一对音乐欣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音乐音响的感知与情绪感受阶段。这是最初的也是必经的阶段,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音乐的美在此时受到欣赏者个人的音乐素养、音乐感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从情感体验到理性把握的过程,这是在上一阶段基础上发生的,进一步深化。这时欣赏者对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认识,更多的会“用心”去听,与此同步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这又是一层递进关系,4对作品熟识了,对它的欣赏也就更加深入

5、,会融入自己的思想,置身其中,与作品对话。听《月》,我所幻想的情景是那么美妙,以至于我会不自觉的将其中的女主角替换成自己,想象有个小伙儿吹着葫芦丝向我表露心声。太浪漫、太甜蜜了!也许这就是我曾经幻想过的情景,是自己内心的呼唤。通过以上对音乐欣赏阶段的分析,可以更加肯定我们前面所述,音乐美的标准与其客观形式、欣赏者主观感受等有关。另外,音乐的社会功能对其音乐美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一个核心论点;“美就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能在那里面看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6、”他认为艺术就是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将艺术束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要求艺术必须完美的体现生活。孰不知这样的艺术无异于生活必需品,只是打着艺术的名号,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没有美学价值可言。他其实是过度夸大了艺术的社会性。对于音乐作品也是如此。音乐的社会功能有很多:陶冶情操、传达某种思想、影响社会风尚等等。对于不同的受众,其社会功能也因人而异。比如还是以《月》这首独奏曲为例,我听了会有一种惬意、舒适的感觉,而如果是一位刚刚失恋的女孩子听了,可能会想起甜蜜的往事,对她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再比如是一位男士听到这曲子,他也许会觉得太过抒情,不符合他的口味。这

7、首曲子将恋人之间的那种4矜持羞涩而又相见恨晚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它又是高于生活的,没有用一字一句,却是“此时无词胜有词”。正如神曲《忐忑》,笔者个人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将所有的怨恨、矛盾、纠结,化为几句毫无规律可循的音阶,像火山喷发一样畅快、像不羁的骏马一样奔腾,听完有一种无比放松的感觉。结语:不论是从音乐自身的形式,还是从音乐的审美感受及其社会功能来说,音乐的美绝不是由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所决定的。曲高未必和寡,再高雅的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