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

ID:32569272

大小:56.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2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_第1页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_第2页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_第3页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_第4页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用新课标解读关于阅读教学“来回说”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实验小学欧阳代梅如同是古诗,在低年级只要求琅琅上口,大体知道诗的内容,所以“读进去”和“读摘要: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对语文科阅读教学就有一段精辟的论述:“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如今这个见解会不会过时?它还有没有普遍意义?本文试图以一个课例谈谈笔者的见解。关键词:“来回说”读进去、披文入情、读出来、明晰思路、淘洗、改造。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所以许多名家对阅读教学都有精辟的论述。例如: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用教”。张隆化的“口诵心惟,手脑并用其所长”等等,这些论

2、述,无疑是字字珠玑,都是值得我们细嚼的经验之谈。但是在这许多的论述中,笔者感到最信服而最易于操作的,还是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要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这些年来,笔者正是以张先生这个“来回说”作为阅读教学的路标,边实践边揣摩走过来的。因为笔者深信:既然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那么读文章就应该是“披文以入情,”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是符合人们写文章和读文章的认识规律的。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新课标对学习方式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而张志公先生的“来回说“6是几十年前的提法,今天再拿出来使用是否已经过时?笔者也曾再三思索这个问题,认为既然它是符合人们对文

3、章的认识规律的,就不会过时,只是在一“进”一“出”的方式方法上学习内容和要求要注意向新课标靠拢,使它更符合今天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下面笔者打算结合近期执教的小学语文第十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下简称《精彩》)的体会,谈谈当今站在新课标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运用张志公先生的“来回说”。张志公先生所言“领着学生从文章走个来回”的意思是,先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从语言运用到段落结构,从故事发生到故事结局,从人物外貌到心理活动,从生活现象到事情的本质,有一个感知、整合、理解、审美评价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从而把握住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出来”,通过揣摩

4、作者的写作动机,弄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理解文章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简单说,“读进去”就是让学生弄懂“写什么”,“读出来”就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一、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在程序上要注意从整体入手,然后深入部分,就像游览一个景区一样,先要凭借导游图对整个景区有个粗略的了解,然后依次游览几个重要景点。就拿《精彩》这篇课文来说,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几个问题:一.了解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二.文章记叙了一件怎么样的事;三.这件事对作者日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样到上课时,通过交流预习的收获就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再以母爱和父爱都是不可替代的作为

5、导入,引导学生朗读全文。继而,抓住母亲的赞扬及“我”6的期待和父亲的批评这三个片断进行探究,要求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活动,了解人物当时的真实思想。然后再以作者后来是怎样理解母亲和父亲这截然相反的评价的和你认为哪些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感受,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后半部分,让他们畅谈自已的发现和理解。以这样的思路来安排学生“走进”文本,就可以有效的防止串讲式、问答式的机械分析,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关键处。其次,在时间安排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若再以游览景区设喻的话,教师必须当个好导游,在重要景点要允许自已的团友驻足观赏,细细品味,切忌像

6、赶鸭人那样用一根长竹撵着鸭群急匆匆地往前赶。新课标的理念认为:阅读就意味着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而要沟通就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所以课堂应该动静相宜,该专习默读课文时就要静心阅读,该交流见解时则可以尽情交流。例如在执教《精彩》这一课当中,对“母亲的赞赏是由衷的还是逗孩子高兴的,”以及“父亲的批评是客观的还是粗暴的,要与妻子对着干”的这两个问题,笔者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已的发现,用课文中具体语句去验证自已的结论。再次,在学生、文本和教师三者的关系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定课文就是作者的化身,是“读本”,而不是“教本”6,而教师只是学生与读本之间的中介者,充当向导、

7、组织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阅读能历、家庭境况、个性心理等差异,对同一段课文、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是完全正常的、是应该允许的,教师无需急于去纠正,也无需要求统一的答案。合理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跟文本再做对话,争取让学生有新的感悟。例如,在执教《精彩》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见解:“作者认为,父母亲对儿子的评价都属于‘极端的断言’也就是说都是过头话。他们为什么要说过头话呢?“我认为作者对母亲的评价比对父亲评价要高,他把母爱看作是‘灵感与创作的源泉’,而对父亲却没有直接表态。”“我觉得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