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

ID:32589335

大小:59.35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2-13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_第1页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_第2页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_第3页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_第4页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论文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36-0364-03社会性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时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模式。SNS,为SocialNetworkingService的缩写,直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从内涵上讲,就是社会型网络社区,社会关系的网络化。SNS集中体现了新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使得大众传播伴有人际传播和自我传播的某些特征。2005年12月,中国最早的校园SNS社区校内网成立。随后,开心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纷纷兴起并呈现出暴涨趋势。据CNNIC最新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用户规

2、模为2.75亿,较上年底提升了12.6%。”[1]10-29岁的人群是社交网络的主力用户。据调查,“全球用户每五分钟的上网时间当中,就有一分钟是花在社交网络之上。”[2]作为新鲜感强的当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学习环境、传播方式、接受心理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环境,需要理性分析学生的传播现状以及思想变化,合理利用社交网络的优势资源,创新工作理念,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政工作。一、社交网络构建当代大学生新型传播模式社交网络将人际传播引入了一个社交网络化的时代,给大众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大学生们在社交网络中展现个性的同时不断进行着社会

3、互动,完成社会化发展。传播场域:集体狂欢社交网络平台的非中心化、互动化、社群化等优势使人们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回归,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每一种意见都有可能被关注,实现了一种双向共通的传播形态。经过大量的SNS交往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性网络服务是在人类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手段重新部落化的进程中,帮助人类由单纯地拉近技术信息距离,到真正走入鸡犬相闻、人际互动的地球村、实现部落里“技术信息”、“人际关系”内外共进的完善与进化过程。”[2]大学生们摆脱了无条件的沉默,挣脱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单方话语权的禁锢,通过新平台表达认知、体验教育、宣泄情感。他们不再是俯首接受教化的

4、学生,他们的呼声通过新平台在社会中产生了有影响的可能,挑战着传统思政教育的高度权威性。大学生们发挥网络人际传播的强大攻势,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实现自身社交的心理诉求,从而使得个人情感与意志需求得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的感性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获得集体狂欢的快感。传播内容:话题的集散社交网络具有巨大的传播力,是热点话题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扩音器”,其威慑力和辐射力不容小觑。CNNIC数据显示,“社交网站用户更新内容最常见的方式是分享和转贴,占比为49.2%。”[1]它可以用数以万计的转载量火速捧起一个热点话题,也可以用无法预计的分享数量再掀起另一话题的热潮。当代大学生

5、利用社交网络的实时传播去获取信息,了解世界,并通过不断的转载分享以及互动交流去参与传播,扩散信息。这些迅速分享与转载的信息形成一股信息流,不断刺激更多其他大学生用户的传播行为,将话题蔓延开去。大家在拥有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就身边的或者社会上的时事热点展开交流与讨论,这种开放式的平等对话容易达到更好地交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话题很快被集中。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鲜话题与新闻热点,活跃的大学生们又会迅速转移注意力,即使曾经惹得满城风雨的新闻热点也可能在顷刻间又被接踵而来的的新鲜话题取而代之。传播动机:晒“自我”还是“本我”“社交网站上讨论的内容主要是较为个人化的信息”[1]。社交网

6、站上大学生通过自我资料的填充、语言的表达,心情的分享等展示个性,塑造形象,极大地满足了“晒自己”的心理。SNS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真实性回归,人们纷纷赞扬社交网络使人类在重新部落化的过程中,找回了村落里的亲近感。传播双方身份真实、背景资料真实等等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属性。物理世界的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在网络中得以延续,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学生们在网络里终于找到一片真土。然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熙熙攘攘的学生们真的与物理世界一致,还是会刻意回避或者放大自己的交往行为,表现出物理世界中不曾出现的个性特征,孰真孰假?游走于虚拟与真实之间,这似乎有几分不可名状。二、

7、新型传播模式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契机教育理念的提升:平等对话意识的崛起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社交网络突破了传授的界限,也就突破了传授的限制,教育对话的领域前所未有的扩展。思政教育绝不可能是灌输式的接受模式,而是师生之间人性化的对话,是师生间相互理解后的教育共识与融合,是教育双方在经过有效论证的内容基础上的理性对话。思政教育者深入社交平台,成为参与者,与学生融合并彼此接纳,争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之路上指导员、协调者、引路人的角色。新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你-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