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

ID:32609708

大小:20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3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_第1页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_第2页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_第3页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_第4页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柞伯鼎铭“无殳”一词的一点意见鄢国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内容提要:国家博物馆新入藏的柞伯鼎,其铭有“用昏无殳广伐南国”八字,学界对此争议最大。本文通过分析,提出“用”义为“因为”,“无殳”可能是外族首领之名号,这八个字当作一句属下读,大意是指昏邑无殳侵扰南国。柞伯鼎铭文中没有涉及周公南征或外族贡纳的问题。此外,“广伐”一词似不能等同于“内伐”。关键词:西周青铜器铭文柞伯鼎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柞伯鼎”一件,朱凤瀚先生从器物形制、铭文字体等方面判断,认为应是西周晚期器物,应当可信朱凤瀚:《

2、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该鼎铸有铭文12行,112字(含合文2,图一),今在朱凤瀚、李学勤诸先生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李学勤:《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参以拙见,试读如下:图一:柞伯鼎铭文拓本(引自《文物》2006年第5期)惟四月既死霸,虢仲令柞伯曰:“在乃圣祖周公(迪)有共(功)于周邦。用昏无殳广伐南国,今女(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既围城,令蔡侯告徵虢仲、遣氏曰:“既围昏。”虢仲至。辛酉,搏戎。柞伯执讯二夫,获馘十人。諆(其)弗敢昧朕皇祖,用作朕刺祖

3、幽叔宝鼎,其用追享孝,用祈眉寿万人(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对于这篇铭文,朱凤瀚先生首先做了介绍和研究,其后黄天树黄天树:《柞伯鼎铭文补释》,(台)《中国文字》新32期。惜黄先生大作未在大陆发表,笔者不曾拜读,其具体观点不得而知。和李学勤两位先生又有补释,李凯也谈了个人的看法李凯:《柞伯鼎与西周晚期和东国淮夷的战争》,《四川文物》2007年第2期。。但是,各自观点仍存在分歧。尤其是朱、李两家在铭文释读上与史实理解上分歧最大,其关键则在于对“用昏无殳广伐南国”八字的诠释有所出入,故本人欲就该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浅

4、见。下面先就个别文字的取舍与隶定作以交待。第三行首字当隶定作“”,读作“迪”,对此沈培先生已有详论沈培:《西周金文中的“”和〈尚书〉中的“迪”》,《古文字研究》第25辑。,其说较之释“旧”似更为可信。六行第六字取朱先生说,“告徵”即谓“告成”,表示向上级报告已依命合围成功。“遣氏”当依李学勤先生之说,是人名,即虢仲的副手。第四行首字似乎是产生分歧的关键所在。朱先生将其隶定为“及”,李先生则隶定作“殳”,读作“输”。窃以为,李先生的隶定似更为可信。诚然,就字形而言,商周古文字中的“及”与“殳”非常接近,也易相

5、混,但仔细辩别,二者依然能够区分清楚。其中“及”字形构主要有表一所示两种:(《合集》33273)(《合集》11559)保卣(《集成》5419)毛公鼎(“彶”字所从,《集成》2841)ⅠⅡ表一: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及”字按:甲金文中“及”字左右无别,为方便讨论,今只取同一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两种形构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人”字的写法上。Ⅰ式起笔向右斜下再左转,然后向右斜下出笔,或者起笔向右斜下后直接拉下竖笔,此笔像人首、躯干和腿足。最后再写的向左一斜笔,像人之手臂。而Ⅱ式先写一曲笔(甲骨文微弯或径作一竖),像人

6、首与上肢,再写向左折笔或直接写一竖笔,像人身躯和腿足。“殳”字字形主要有下列三式:(“”字所从,《合集》143)(“”字所从,《合集》23571)(“”字所从,《合集》35361)×(十五年趞曹鼎《集成》2784)×ⅠⅡⅢ表二:甲骨文与金文中的“殳”字显然,“殳”字像以手持敲击器具之形,而以上三种字形其差别在于像敲击器之形的笔划上。Ⅰ式最为完整,有一个像锤头形的小圆圈,Ⅱ式则将锤头简化为一短竖,Ⅲ式则完全省略锤头,只保留像敲击器柄的曲笔。通过以上两组字形的比较我们发现,“及”字与“殳”字的相同处都是从又,也

7、即手,而区别主要体现在“及”字的人形和“殳”字用来表示敲击器形状的符号上。“殳”字的Ⅰ式末端有像锤头状的小圆圈,与“及”字两种字形明显不同。“殳”字Ⅲ式只用一曲笔表现敲击器,而“及”字用两笔写出“人”字,字形也不相同。但“殳”字的第Ⅱ式与“及”字第Ⅱ式比较接近,需要仔细区分。先看第一笔:甲骨文中,“殳”字起笔为一短竖,而“及”字起笔为一微弯的曲笔或长竖;金文中,“殳”字起笔是一短竖,而“及”字起笔为曲笔。再看第二笔:甲骨文中两字第二笔写法相同,但金文“殳”字第二笔是曲笔,而“及”字第二笔是竖笔。可见“殳”与

8、“及”是不同的。鼎铭中的“”字与“殳”字字形完全相同,故隶定为“殳”似是合理的据李先生大作,复旦大学陈剑先生亦隶定为“殳”,只是相关文章尚未公开发表,其详不得而知。。那么,“无殳”一词究竟又当作何解释呢?李先生将“殳”读作“输”,认为“输”即委输,指蛮夷向周王朝承担贡纳,“无殳”就是指不行纳贡。并将“用昏无殳广伐南国”八字属下,相关铭文则读为:“在乃圣祖周公,有共于周邦。用昏无殳,广伐南国,今女(其)率蔡侯左,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