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

ID:32610533

大小:26.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3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_第1页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_第2页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_第3页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国的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社会成员学习和形成政治意识的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此处,我们将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第78页。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主要媒介的有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政治组织、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而其中,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政治社会化进程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大众传播媒介是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性期刊

2、等一系列的新闻传播工具。关于“传播”这一概念,圣西门曾提出流通渠道的发展与信用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关系阿芒•马特拉《传播学简史》,2008,第3页,而赫伯特•斯宾塞也曾进一步指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认为传播系统在有机体重起到了配送和调节的作用。现在看来,传播系统的确是社会这一有机整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联动设备,它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政治信息,潜移默化地对公众的政治观念产生影响。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媒体,世纪之初惊响中国的《万国公报》、《时务报》开启民智,大胆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借助报纸这一传播媒介开

3、始向公众灌输新兴的政治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京报》等进行了新一轮的政治宣传、文化启蒙;民间还有《申报》、《大公报》等“在夜幕下办报”;而后,抗战时期的救亡舆论,革命时期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还有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这些媒体无一不起到了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大众传播媒介也在这两个过程中同时发挥影响。一方面,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各种媒介参与到政治社会活动中,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人格,并成为政治人。另一方面,政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塑造

4、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意识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第79页。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这两个主体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互动过程。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通常是由政府或某一政党、集团控制的,它们抓住传媒系统,利用大众传媒在传播政治信息的同时向公众灌输自己政治倾向,对公众舆论产生引导,使人们认同自己的政治观点。公众在这样的影响下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弱关系,同时形成据有共同目标和认同的群体,并反过来支持这种政治理念,在实际的生活、政治活动中对最终的决策产生有意或4无意

5、的影响,最终帮助政府会实现巩固意识形态、统一政治理念、稳定社会统治的作用。这也就恰恰体现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媒体的本质其实是某个集团或大众的喉舌《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对社会思想具有整合统一的作用。以现实为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当属网络了。我国1994年正式加入互联网,至2012年12月31日网民数量已达5.64亿,网站数达到268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jcsj/。网络的作用也从最初的获取信息增加到开展电子政务,监督政府工作。1999年1月2

6、2日“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同年“数字北京”的概念的已提出,2000年底“首都之窗”全面实现了政府上网。这一系列措施都显示了网络媒介对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革命性突破作用。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互动,构成网络社群,通过网上评议政府等措施自由表达民意,参与电子政务。网络使得网民既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又成为信息的受众,政治问题上言论的自由平等化加强,同时还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专业人士和权威人士掌握话语权的格局,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政治中,对政治人格的塑造有很大促进。在政府网站大量建立起来时,政治资源开始更多地向社会流动,政府也利用“网

7、络政治”更广泛地集中民智,公开接受公民监督。因为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护主要就是通过营造社会成员对本政治体系的认同来实现的,所以公开与透明的行政更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政治认同。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的开放性、高效性、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对当今政治社会化有积极影响,但它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负面效应。我认为这种副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网络作为言论表达空间时,在推动民主的进程中仍存在局限性。我国的网络监察、删帖制度都在网民中存在很大争议,被认为是影响公民自由表达言论的措施。而且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的覆盖性并

8、不完整,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享受不到这类服务。这种生存环境下的人们往往有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的更多关注与照顾,但强势集团在媒体中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弱势群体的声音经常被掩盖,其真实需要无法得到反映。二、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验证、隐蔽性强、信息不对称,使得网民对政府形象的判断片面化,而人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