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

ID:32612256

大小:2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3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_第1页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_第2页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_第3页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_第4页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雪飛: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96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首發)吴雪飛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湖北隨州文峰塔曾侯墓出土署名曾侯與的編鐘,其銘文詳細記述了曾國建國和發展的歷史,並且記述了吴伐楚和曾侯助楚王复國等史事,其史料價值頗高,對於解決曾國姓氏、曾國始封以及曾、隨關係等問題都有重要意義。銘文部分內容漫漶不清,不能得到確釋。所幸學者們對銘文細加摹寫,使得銘文各字筆畫得以展現,為研究

2、提供了便利。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銘文中的“”字,這個字在銘文照片中作“”,很難看清,發掘報告中將其摹作“”。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峰塔M1、M2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凡國棟先生將“”隸定為“”,讀為“固”。2凡國棟:《曾侯與編鐘銘文柬釋》,《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按“”從“口”(圍),口內從“舟”、從“央”,右上部所從不明(疑為“犬”字訛形),暫可隸定為“”。其在銘文中的辭例為“申楚成”,對照金文中常見的辭例“申大命”等,“”當為“”字異體。金文

3、中的“”字從“口”從“貈”,“貈”字,段玉裁認為“今字乃皆假貉為貈”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8頁。,“貈”為“貉”收稿日期:2014年12月8日發佈日期:2014年12月10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396之本字,楊筠如先生指出,《尚書》中有多處“各”通作“固”,4楊筠如:《尚書覈詁》,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5頁。又《說

4、文·水部》中的“涸”讀若“貈”,因此“”字可通作“固”。“申大命”當即《左傳》宣公十五年的“申固其命”,此點已為眾多材料所佐證。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為“”字異體,亦當釋為“固”,“申楚成”,即“申固楚成”,《爾雅·釋詁》:“功、績,成也。”“申固楚成”,即張大固定楚國的功績。曾侯與編鐘銘文的“”字讓筆者想到了清華簡《繫年》中的“”字。清華簡《繫年》第十一章:“王會諸侯于。”5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贰)》,中西書局,2011年,第160頁。“”為地名,其對照着傳世文獻中的“厥貉”。6

5、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贰)》,第160頁。“”字,諸家釋為“犮”,讀作“厥”。7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442-449頁。按金文中的“厥”寫作“”(大克鼎,集成2836)、“”(吴王夫差鑑,集成10296)等,“”字寫法與其頗為接近,因此“”或可直接释为“厥”。“”字,諸家產生諸多看法,大致可以歸為三種,一,認為此字從“央”,黄傑先生認為“”從“央”得聲,或者即為“央”字,並認為:“央上古音屬影母、陽部。貉,匣母,鐸部。二字聲鈕相近

6、,韻部陰陽對轉,故可以相通。”8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第442頁。二,認為此字從“魚”,周波先生認為“”從“魚”,並認為:“魚為疑紐魚部,貉為匣母鐸部,聲為一系,韻部對轉,二字没有問題可以相通。”9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第443、444頁。三、將此字直接看成是“貈”收稿日期:2014年12月8日發佈日期:2014年12月10日頁碼:5/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

7、rc_ID=2396字的象形初文。侯乃峰先生認為“”即“貈”字的象形初文,“貈”在文獻中通作“貉”,因此“”通作“貉”。10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第445頁。曾侯與編鐘銘文“”字的出現無疑为解釋清華簡《繫年》中的“”字提供了幫助。细察照片和摹本,曾侯與編鐘銘文“”中部所從為“央”字无疑,其口(围)中从舟从央。“”為“”字異體,因此“”字中從“舟”從“央”的部分當即“貈”字,亦可通作“貉”。這說明“貈”和“貉”是可以寫作從“央”的。因此,清華簡《繫年》中的“”(對應文獻中的“貉”)

8、下部所從亦當為“央”。“”字中從舟從央的部分可作“貈(貉)”,“”字從犬從央,亦可作“貈(貉)”。反過來看,《繫年》中從“央”之“”字為“貉(貈)”,因此曾侯與編鐘銘文“”字從“舟”從“央”的部分亦當為“貈(貉)”,此字確當為“”,讀為“固”。總之,通過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和清華簡《繫年》中的“”互證,可知編鐘銘文的“”為“”,讀為“固”,而《繫年》的“”亦當為“貈”,讀為“貉”。曾侯與編鐘銘文和清華簡《繫年》中的“貈(貉)”為何從“央”?當以黄傑先生所言為是,“央”為“貈”或“貉”之聲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