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

ID:32614063

大小:12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3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_第1页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_第2页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_第3页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_第4页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_第5页
资源描述:

《張崇禮:金文考釋五則(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04金文考釋五則(首发)張崇禮北華大學文學院綬會剛鯀史墻盤:“憲聖成王,左右綬會剛鯀,用肇徹周邦。”“綬會剛鯀”,各家解釋繁多,不具引。參見麻愛民:《牆盤銘文集釋與考證》,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25-27頁。“綬會”,原字形作。“綬”有連結義。《說文》段注:“謂之綬者,韍佩與革帶之間有聯而受之者。”《後漢書·輿服志下》:“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光明表章,轉相結受,故謂之綬。”“會”,左旁為“會”,右旁為二右手形。《爾雅·釋詁上》:

2、“會,合也。”“剛”,當讀為“綱”,提網的總繩。《尚書·盤庚上》:“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鯀”,裘錫圭先生以為“應即訓‘釣繳’的‘綸’的初文。”其說可從。“綬會綱綸”的字面意思為連結絞合網繩和釣絲,實際上是指制定社會綱紀和伦理。“綱”有法度義。《詩經·大雅·卷阿》:“豈弟君子,四方爲綱。”《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絶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綸”可以通作倫理、倫序之“倫”。《管子·幼官》:“收稿日期:2012年7月18日發佈日期:2012年7月19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

3、cShow.asp?Src_ID=1904定方用勝,定綸理勝,定死生勝,定成敗勝。”王念孫《讀書雜誌·管子二》:“綸理即倫理。倫與綸古字通。”郭店簡《語叢一》簡3:“天生鯀。”裘按:“‘鯀’疑當讀為倫序之‘倫’。下條‘鯀’字同。”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200頁。“憲聖成王,左右綬會綱倫,用肇徹周邦。”“左右”,成王近臣,當指周公、召公之屬。“左右綬會綱倫”應即史書中記載的周公制禮作樂之事。《禮記·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今本竹書紀年》:“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

4、《後漢書》:“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用肇徹周邦”,用,連詞,因而;肇,始;徹,治。“綬會綱倫”和“肇徹周邦”有因果關係:因為制定了各種社會制度和規範,所以周邦開始得以治理。這和“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制禮作樂,天下和平”在句法關係上也是一致的。寏史墻盤:“弘鲁昭王,廣能楚荆,唯寏南行。”“寏”,原字形作。唐蘭、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牆盤銘文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23頁注35。李學勤、李學勤:《論史牆盤及其意義》,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152頁.洪家義、洪家義:《牆盤銘文考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1978年第1期,94頁。李仲操李仲操:《史牆盤銘試釋》,《文物》,1978年第3期,34頁注⑤。諸先生釋“狩”,白川靜釋“娩”白川靜:《金文通釋》,昭和40年3月白鶴美術館發行,卷6,352頁。轉引自麻愛民《墻盤銘文集釋與考證》,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80頁。,裘錫圭先生釋為“寏”,讀為“貫”,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27頁。徐中舒先生讀為“患”,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142頁。于省吾先生讀為“奐”,訓為收稿日期:2012年7月18日發佈日期:2012年7月19日頁碼:8/8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

6、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04“盛”、“眾多”。于省吾:《牆盤銘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5輯,l頁。今按:此字當釋“寏”,疑應讀為“夐”。《說文》:“奐,取奐也。一曰大也。从廾,夐省聲。”《說文》:“夐,營求也。从,从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巖。”孟蓬生先生認為:“實際上奐夐上部均从,二者皆从之得聲。”孟蓬生:《清華簡《繫年》初札(二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12月21日。“夐”訓遠、遼遠。《廣雅·釋詁一》:“夐,遠也。”《穀梁傳·文公

7、十四年》:“長轂五百乘,緜地千里,過宋、鄭、滕、薛,夐入千乘之國。”范甯注:“夐,猶遠也。”《文選·班固<幽通賦>》:“道修長而世短兮,夐冥默而不周。”李善注:“曹大家曰:夐,遠邈也。”《穀梁傳·僖公四年》:“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貢不至,故周室不祭。’”《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征”,遠行。《爾雅·釋言》:“征,行也。”《詩經·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鄭玄箋:“征,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