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

ID:32632131

大小:56.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13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_第1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_第2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_第3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_第4页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并探讨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免疫组化合分子亚型年复发变化和预后特性。方法分析310例乳腺癌临床的资料,就诊时间最早为2003年1月,最晚的为2008年8月,全部来自江苏常州的某医院。将乳腺癌病例分为三类,分别是三阴性的乳腺癌、HER2阳性型乳腺癌、luminal型乳腺癌等,分类的依据是孕激素受体(英文简称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英文简称:HER2)、化雌激素受体(英文简称:ER)O对三类乳腺癌临床复发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所有乳腺癌病例临床复发最危险期是2年前

2、后,第5年时出现相对平稳的一个小高峰。三类乳腺癌复发的风险各不相同,由最高到最低依次是HER2阳性型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luminal型乳腺癌。HER2阳性型乳腺癌的复发率虽然最高,但是在高峰期过后会一直下降,髙峰期在2至3年。三阴性乳腺癌则不同,在2至5年这一段时期会一直维持较高的复发率,具有较长的延时性。结论免疫组化的各分子亚型对不同种类的乳腺癌复发起着不同的作用。【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变化;预后特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88文章编号:1004-74

3、84(2013)-07-3586-02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有患者310例,都确诊为原发性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在这病人中没有资料不全者,所有病人的随访资料、病理切片、临床资料都完整。这些患者年龄最小的是30岁,年龄最大的是84岁,平均年龄大约54岁。国际抗癌联盟(英文简称:UICC)曾对乳腺癌进行分期,这些患者按这标准进行划分,三期的有49例,二期的有154例,一期的有107例,都进行了改良根治手术。经过病理学的诊断,这些患者均是浸润性乳腺癌。在三期患者中有47例进行了新辅助化疗。手术后的常规方案大部分是含葱

4、环类[1]。三类患者要接受术后放疗,分别是胸肌筋膜受侵患者、原发肿瘤的直径大于或等于5厘米的患者、腋窝淋巴的结转移数大于或等于四枚的患者。如果有病人激素受体阳性,那么需接受内分泌治疗。1.2随访随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门诊复诊和电话[2]。随访开始的时间是手术治疗开始时,终止的时间是复发和转移时。截止日期为2011年10月。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疾病复发包括三类,分别是远处转移、区域淋巴结的转移以及局部的胸壁复发。从手术结束到疾病复发的这段时间被称为无疾病复发的生存期。用Kapla

5、n-Meier法来分析单因素的生存。2结果2.1临床、病理所见本组患者中,有156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2厘米,14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在2厘米至5厘米之间,11例患者的肿瘤直径已经超过了5厘米。在本组患者中116例患者存在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其余患者不存在。有278例患者接受了手术后的化疗,但是有12例未完成;187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后的内分泌治疗,但有11例未完成,见表1O2.2随访结果组织学证实的区域或局部存在区域淋巴结或同侧乳腺复发称为局部复发,病理检查显示或影像学证实原发乳腺肿瘤转移到远隔器官称为远处转移。全组共有54

6、名患者发生了远处转移以及局部复发,占到了17.8%,其中包括三阴性患者9例,HER2阳性患者16例,luminal型患者29例。在远处转移患者中包括骨转移18例,肝转移7例,肺转移11例,脑转移2例。有14例患者出现了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转移。局部复发患者有2例。3讨论乳腺癌是当前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本质上是一种恶性肿瘤[3],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随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乳腺癌辅助治疗的不断完善,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都有了显著升高,但术后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导致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癌治疗

7、的方法主要是采用手术治疗。乳腺癌可以分为五类[4],分别是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正常乳腺样型、管腔B型和管腔A型等,这样分类的依据是基因标记差异。而临床上则是分为三类,分别是三阴性乳腺癌、HER2阳性型乳腺癌、luminal型乳腺癌。乳腺癌的类型不同,复发转移的风险也不同。如何提高辅助方面的综合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可能影响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因素[5],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病理方面的方法来预测复发的风险,是可取的选择之一,可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给病人生存带来最大的机会。参考文献[1]方

8、琦,王旭芬.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其分子亚型年复发风险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11).[2]贾新建,向晓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后相关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01).[3]朱传营•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亚临床病灶分布的研究及个体化瘤床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