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

ID:32643061

大小:58.1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_第1页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_第2页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_第3页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_第4页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海南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布置研究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本文主要对海南红岭水库从坝址、坝型、枢纽布置展开了研究分析,通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以期能为枢纽布置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红岭水利枢纽;枢纽布置红岭水利枢纽位于海南万泉河北源支流大边河上,坝址以上集水面积745km2,多年平均流量33.4m3/so红岭水利枢纽工程是以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68.0m,总库容为6.62亿m3,为多年调节水库。红岭水利枢纽由主坝、右岸副坝、渠首电站、灌溉渠首、坝后电站等建筑物组成。主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2、,坝顶长520m,最大坝高91.9m:副坝为分区土石坝,坝顶长820m,最大坝高50.0m;渠首电站装机容量12.6MW,坝后电站装机容量49.8MWo1设计基木条件红岭水利枢纽工程规模为大(2)型,工程等别属II等。主要建筑物主坝及副坝为2级建筑物;渠首电站、灌溉渠首按其灌溉规模为2级建筑物;坝后电站为3级建筑物。主要建筑物主坝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副坝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坝后电站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溢流坝下游消能建筑物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渠首电站、灌溉渠首位置较高,不受洪水控制。枢纽区地震基木烈度为VI度,设

3、计烈度为V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o2枢纽布置研究2.1枢纽布置原则本工程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为33.4m3/s,但200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达到9930m3/s,经水库调节后最大下泄流量也达到7609m3/s,为确保大坝等建筑物的安全,合理经济地布置泄洪建筑物及消能设施尤为关键。2.2坝址选择红岭梯级河段范围内有3个可选坝址,上、中、下三个坝址分别相距约2.3km.0.7km,上坝址以上及下坝址以下无合适建坝的坝址。由于下坝址右岸地形较低,需设置长度约800m的副坝,因此在最初的坝址比较吋并未将该处坝址列入比较。上坝址所在河段两岸山体不对称,河谷呈“V”型发育,两岸覆盖层较深,河床

4、有较大断层通过,重力坝方案开挖量大,基础处理量大,工程投资高,经比较,最优坝型为土石坝。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发电引水系统、河岸地面厂房布置在左岸,采用全年围堰■隧洞导流方案。土坝方案土石方开挖313万m3,土石方填筑475万m3,溢洪道开挖的土料用于填筑大坝,坝料不足部分在库区开采。中坝址两岸山体不对称,河谷呈“V”型发育,两岸覆盖层较深,河床有较大断层通过,重力坝方案同样有开挖量人、基础处理量大等问题,最优坝型仍为土石坝。中坝址在一河弯段,左岸有天然:t亚口地形布置开敞式溢洪道,河床布置拦河土石坝,发电引水系统、河岸地面厂房均布置在左岸。中坝址土石方开挖229万m3,土石方填筑610万m3。

5、经比较,上坝址河谷较窄,坝轴线较短,两岸全强风化层较深,岸边无可利用的天然域口布置溢洪道,水文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基础处理难度较大;灌溉渠道和对外交通道路较长。中坝址坝基、坝肩地质条件优于上坝址,坝轴线略长,工程布置条件较好,灌溉渠道和对外交通道路较短。按等效益比选的原则,结合水库淹没中坝址比上坝址节省投资约1.6亿元,因此中坝址优于上坝址。本工程土石方填筑量较大,虽部分填筑料可利用溢洪道开挖料,但受施工进度的制约,大部分土料需从料场开采。本工程区土料含水量较大,需翻晒上坝,且海南属亚热带区,湿润多雨,土坝施工受降雨影响大,工期较长。土坝采用全年围堰,隧洞导流的方式,对度汛要求较高,需有较高的

6、施工强度以确保度汛断面,因此,本工程采用土坝方案势必有较大的度汛风险。考虑到土坝方案有较大的度汛风险,而重力坝方案工程投资又较大,因此坝址比选时将右岸副坝较长的下坝址列入比较。下坝址河谷呈“V”型发育,两岸地形不对称,左岸地形坡角20°〜30°,右岸地形坡角30°〜40°,河谷底宽约55m,坝址处无天然坡口。河床面高程87m〜88m。漫滩主要沿河断续分布,河床枯水期多见基岩裸露。两岸冲沟较发育,多呈北西至南北向展布。两岸自然边坡基本稳定,物理地质现象不发育,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坝址下伏基岩为混合花岗岩、黑云母变粒岩,并有闪长(坊)岩脉分布,无发现较人断层通过。

7、左岸全强风化层厚度6.6m〜26.0m,右岸全强风化厚度5.6m〜10.0mo河床为弱风化基岩出露。下坝址河床基岩出露,两岸覆盖层较浅,有利于重力坝布置。下坝址上游右岸地形较低,需设置一副坝,长度约为820mo下坝址主坝采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枢纽由溢流坝段、非溢流坝段、厂房坝段及坝后电站、渠首电站等组成;右岸副坝采用分区土石坝坝型。下坝址主坝采用混凝土坝,施工受降雨影响较小,口对导流度汛要求较低,降低了施工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