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热证治

浅谈湿热证治

ID:32645352

大小:61.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湿热证治_第1页
浅谈湿热证治_第2页
浅谈湿热证治_第3页
浅谈湿热证治_第4页
浅谈湿热证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湿热证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湿热证治吴开琼1吴闵兴2(1湖北省兴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宜昌443711;2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131-03【摘要】探讨祖国医学对自然界湿热二气致病因素理论性认识,了解湿热浸犯人体病因、病机、病位不同特点,掌握其辨证施治要点,审识其用药组方、用量、加减变化所在,分析病因,谨守病机;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该在于此,均获良效。【关键词】湿热祖国医学病因湿热二气,是祖国医学的致病因素,属外感“六淫”的一部分。二者浸袭人体,

2、有同时感受者,如长夏雨湿较盛,天署地热,湿热熏蒸,人在其中,感受湿热而致病。非同时而感受者,有内牛和外入之别。有感而即发者,有过时而发者,常与感受邪气之轻重、人体正气之强弱有关。将其成因、性质、证治分述于下。1成因1.1湿有由外而入者,如雨露之湿。有由内而生者,如过于饮冷和食生冷之物所致。湿著于体,必随人之中气强弱而转化;中气弱则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之湿,邪从湿化,而归于太阴,即湿重于热。中气强则胃阳禀望,里热熏蒸,阳明气盛,邪气交併,邪从热化,而归于阳明,即热重于湿。说明湿热为脾胃病变之中心。齐秉慧云:“有在天之湿

3、,雨露是也(先中卫表)……。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先伤脾胃)……。有汗湿之湿,谓汗出而粘衣湿透,未经解换者也。有足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胜则火胜化为湿热。阴胜则水胜化为寒湿”。《齐氏医案》对湿邪的成因阐明得比较具体,俾学者一目了然。1.2热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者常见于湿热病类,内伤者如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阳盛者属实热,阴虚者属虚热。即《素·调经论》“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之旨。2性质及其特征2.1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

4、侵袭人体,最易阻遏气机,壅塞窍道。故临床常见头重、胸闷皖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2.2热为阳邪,其性燔灼焚焰炎上,伤及人体,最易迫津外泄,消灼津液。故临床表现除有热像外,常见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证。2.3湿重热轻者,则见身热不扬,胸皖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膩等太阴脾湿不化的症候。2.4热重湿轻者,则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口渴不欲饮,苔黄其则焦黑起刺等阳明胃肠实热的证候。湿热证的脉象无定体,或洪或大、或缓或滑、或濡弱、或伏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而拘定眼

5、目。由于湿与热二者各有特性不同,临床常见,湿热搏结,变证百出,三焦上下表里充斥,阻遏气机,羁留膠结,流串经隧,痈疽痰核等等随时演变为宗,预后吉凶,难堪设想。3证治3.1外湿中人,邪在卫表:证见头重目蒙,恶寒无汗,苔薄白等,治宜芳香化湿,宣达透表,方如荷香正气散加减。3.2邪入气分,湿渐化热:证见恶寒未解,又兼身热身重,或小便混浊等。治宜化浊渗湿,佐以清热,俾湿不与热搏,湿去则热孤,方如荷朴夏苓汤、三仁汤之类。3.3邪入气分,湿已化热:证见壮热身自汗不解,口干欲饮,燥烦谄妄等。由于热邪偏重,邪归阳明,成为邪与气争的局面。

6、湿热搏于气分不同于其它温病,白虎承气类,不可滥用,关键在于湿与温不同,转化阳证、热证、实证,比较迟缓。故治宜辛开苦降,佐以化湿。辛能开气,气化则湿化,苦能泻热,热去则湿孤,方如王氏连朴饮、黃苓滑石汤、惹戏竹叶汤、甘露消毒丹之类,宜随证化裁运用。3.4湿热郁蒸,留连气分:未即吋清泄,每多透发白。王孟英说:“湿热之邪,郁于气分,失去轻清开泄,幸不传及它经,而从卫分发为白者,治当清其气分之余邪,邪若久郁,虽化白,而气液随之以泄,宜甘润以补之”。(王氏说明其成因及治法)片常多见于胸膺腹胁之部。如气液不虚,则白形如水晶者吉(晶莹

7、光亮饱满有浆),治宜辛凉淡渗,轻清去实之品,方如惹或竹叶散。若湿重于热加昌朴、佩兰、陈皮、半夏等品,以宣化湿浊。倘气液两虚则白色如枯骨者凶(空壳平坦暗淡少液),可由本方化裁加人参须、沙参、麦冬、花粉、芦根之类,以益气养阴生津。附病例一:患者向某某,女,12岁,住大里溪村;1979年9月门诊,证见发热汗岀十余日,头汗较多,午后熱其,胶痞不饥,形疲肢倦,胸腹胁下有色白如枯骨小水泡,形如粟粒,大小不一,空壳平坦,暗淡少液,面无华色,舌质暗红,苔灰腻等。由于湿热氤氤郁蒸日久,透发白,气阴具伤,证属邪少虚多(相对而言),徒予清热

8、无益,单纯利湿不佳,对苦寒滋腻之品,尤为欠妥。姑拟辛凉淡渗与益气养阴并举,方拟惹孩竹叶散、薛氏参麦汤,两方化裁加减。药物组成:惹改仁15克,淡竹叶10克,连翘10克,人参须10克,白蔻仁6克,佩兰叶6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茯苓12克,泽泻8克,滑石15克,骨皮12克,石斛10克,连服三剂。复诊:消热退,汗止食进,肢倦神疲、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