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

ID:32645497

大小:57.3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_第1页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_第2页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_第3页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_第4页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微生物驱油技术和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含义,原理,以及其优缺点。同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微生物驱油;发展趋势;新技术有资料表明我国原油开采采出率仅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采出率,高粘、高凝和高含腊的胶质沥青油藏为原油的开采带来诸多困难,而新型微生物采油系列产品对“三高”

2、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采出率大幅度提高。一、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定义微生物采油技术,又名微生物强化技术。它是指通过地面,在油层中注入分离培养的微生物菌液和营养液。同时,为了有利于采油的代谢产物,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采油技术,可以将营养液、油层内微生物单纯地注入,使其在油层生长繁殖。微生物驱油技术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并且在后来,美国能源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补充试验,并最终得出微生物能将石油从沙粒上释放出来的结论。后来,成功利用微生物采油的矿场实验,是美国和苏联两国。而我国开始研究微生物采油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

3、直到90年代后,才加快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如今,我国先后在大庆、大港、辽河新疆、胜利等油田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微生物驱油的机理微生物驱油是微生物通过在岩石表面上的生长繁殖,粘附在岩石表面,占据孔隙空间,在油膜下生长,最后把油膜推开,使油释放出来。微生物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少水驱毛管张力,提高驱替毛管数。并且生物表面活性剂会改变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从亲油变成亲水,使吸附在岩石表面上的油膜脱落,油藏剩余油饱和的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微生物在油藏高渗区生长繁殖及产

4、生聚合物,能够有选择的堵塞大孔道,增大扫油系数和降低水油比。在水驱中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相的流动性,减少指进和过早的水淹,提高波及系数,增大扫油效率。在地层中产生生物聚合物,能在高渗透地带控制流度比,调整注水油层的吸水剖面,增大扫油面积,提高采收率。三、微生物驱油现场技术微生物采油现场试验方式主要有:单井吞吐、微生物水驱、微生物循环驱、微生物水压裂以及微生物与共它采油措施,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且面活性剂等复配。3.1微生物单井吞吐。微生物单井吞吐是指将微生物从油井注入,然后关井1至3天后起井生产,达到提高产量的作

5、用。其原理主要是起到降解了石蜡和重质密类,清洗管道。微生物不仅在近井地带起到很好的清洗作用,并且微生物对食物的趋向性决定了它向深井地带的转移和扩散,让清洗效果和持续时间高于化学试剂清蜡。3.2微生物水驱。微生物水驱是微生物的综合作用效果,微生物在地下由水井向油井推进过程中,原油中石蜡一定程度被分解,重组分向轻组分发生转移,原油的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表活剂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油和水的相容性增强;有机酸溶解部分岩石,暴露更多的油面;细菌的细小身体进入岩石孔隙中,发生作用后释放出更多原油;代谢过程产生的气体增强了油层压力

6、;微生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与重金属形成生物螯合物,具有高效的封堵作用,对于非均质油藏起到堵水调剖作用;代谢过程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发送了原油的流动性等。3.3微生物循环驱。微生物循环驱是建立在油井的采出液中高含注入的微生物前提下,通过分主、回收污水,再回注水井的过程。3.4微生物水压裂。微生物水压裂是指在油井压裂时,将微生物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并作为前置液的一部分进行压裂的过程,微生物水压裂使微生物在压裂瞬间被送到更大的半径范围内,提高了增油系数,延长了压裂的有效周期。3.5微生物与其它采油措施的复合。微生物与其它采油措施的

7、复合是指微生物与聚合物、三元聚合物或表活剂等措施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综合效果最佳。四、微生物采油的特点3.1成本低(和其他三次采油工艺相比,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成本是较低的)。4.2施工方便,现场不需要增加大量专用设备,可由注水系统完成。4.3适应范围较广,温度低于10(TC、渗透率大于50X10-3Lm2地层都适合该技术的应用。3.4不损害地层,不会造成设备的腐蚀和破坏。4.5不污染环境,其原因是所用的原料均为细菌生长的营养品,所用的细菌为非病原体,对人及其他生物无害。五、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局限性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

8、限性,尤其在现场应用中涉及包括培养基效果、油藏流体毒性和造成的堵塞。另外采出石油后,必须分离出微生物生成的物质以及微生物本身,防止发生进一步生物作用。大部分微生物酶在细胞内,所以不得不通过相对不渗透的细胞膜才能吸附原油。大分子的烧类不能渗透到细胞膜内,这就大大减少了微生物降解煙类的范围。另外,有研究指出油藏微生物增长和菌聚集形成胶团的倾向性,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