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ID:32682850

大小:2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4

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_第1页
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_第2页
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_第3页
资源描述:

《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摘要:自1950年中苏订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来,中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蜜月(1954—1957)、分歧 ( 1958—1960 )、争论( 1961—1964 )、破裂 (1965—1967)、冲突(1968—1979)以及走向正常化(1980—1991)的不同阶段。在当时国际环境下,中苏同盟的破裂有国家利益的原因,有意识形态分歧的原因,更有两国两党领导人的原因,这些原因交互存在,导致了中苏同盟的破裂,并有大战一场的趋势。 关键词:中苏同盟,破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领袖  一、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与国往往因为相同

2、的国家利益而结盟,更会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反目。所以国家利益是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首要原则。 1950年,中苏就因为共同的国家利益——应对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而结盟,随后苏联予以中国多方面的援助,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然而就算在这个时期,两国的国家利益也是有冲突的,只不过还没凸显出来,还隐藏在共同利益之下。如《中苏同盟条约》中签订的一些中苏合营企业,因为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的革命,毛泽东不得不搁置夺取台湾的计划,还不得不出兵朝鲜战争等等。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又进入新阶段,赫鲁晓夫以提供核保护和核技术换取毛泽东对他的支持,随着赫鲁晓夫在苏联

3、政坛的逐渐独揽大权,随着中苏在越来越广泛领域的合作,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大背景之下,两国的国家利益的冲突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一)“长波电台”事件 首先是表现在“长波电台”事件上。1958年,苏联希望双方合作在中国南方花4年时间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来指挥远洋活动的潜艇,并提议该电台的建设费用由苏中两国分担,苏方出大部分,中方出小部分,电台建成后归两国共同所有,共同使用。对此建议,中方首先考虑的不是经费,而是国家的主权问题。毛泽东与中国领导人当时认为,在中国领土上建设长波电台,只能归中国所有,否则就会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因此,中方答复说,电台可以建,钱由中国出,苏联给予技术

4、帮助,电台建成后归中国所有,但苏联可以使用。苏方却坚持电台国表示不满。 第二次“台海危机”还导致苏联暂停向中国提供核帮助。这是因为在9月24日温州地区的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发射了几枚美国“响尾蛇”导弹———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其中一枚坠地而未爆炸。苏联军事顾问得知后便报告了莫斯科,立即引起苏联军方的极大兴趣。但苏方几次索要,中方开始不予理睬,后来又推说正在研究这枚导弹,不能提供,这个答复使赫鲁晓夫非常气愤。几个月后,当中国不得不转交这枚已经拆卸多次而无法复原的“响尾蛇”导弹时,苏方研究人员发现缺少了一个关键性部件———红外线弹头传感器。1在苏联人看来,这个部件或许

5、已经丢失,或许是中方有意扣留,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使赫鲁晓夫后悔与中国签订了援助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协定,遂在几个月后单方面中止了1957年中苏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收回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允诺,给了中国沉重的一击。 (四)中印战争 苏联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希望同美国缓和关系,并希望通过苏美缓和达到苏美共同主宰国际事务的目的。但在他访美之前,在1959年8月,由于印度方面的挑衅,中国不得不在中印边界进行自卫。赫鲁晓夫认为,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破坏了苏美会谈前的和平气氛,因此而迁怒于中国。同年9月,苏联不顾中国的一再说明和反对,以塔斯社的名义发表了一篇声明,对中印边界武

6、装冲突表示“遗憾”。中国认为,这篇表面上表示“中立”的声明实际上是偏袒印度的,并将中苏分歧公开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因而对苏联的立场多次表示了强烈不满。 这些冲突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分不开,它意图控制中国,让中国永远随其后。也与中国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国际地位,突破美国的封锁,追求与苏联平等的地位分不开。这样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裂痕就不可避免了。苏联既想拥有中国这样的盟友,但当盟友不易控制,反而会威胁其地位其,自然是要打压的。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一)对斯大林的评价上 中苏在意识形态的分歧首先是在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上。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              

7、                                          1 《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一1962)》 戴超武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   一方面试图通过消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为其改革奠定思想解放的基础,通过改革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1毛泽东一开始对赫鲁晓夫的做法既有保留又有肯定。肯定的是赫鲁晓夫打碎了笼罩在斯大林头顶上的层层光环,暴露了其丑陋的一面,让毛泽东在心理上感到某种满足。保留是因为害怕社会主义世界的震动。随着波匈事件的发生,毛泽东对斯大林的评价开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