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

ID:32691264

大小:63.61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14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_第1页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_第2页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_第3页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_第4页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晃车的原因及整治摘要:随着铁路提速,工务部门对线路检测、养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增了许多动态监测手段,如:轨检车、车载仪、便携添乘仪和人工添乘。而自09年度6月份起,轨检车增加了70m高低、70m轨向、轨距变化率、曲率变化率、横加变化率五个评分项目,这就体现了新时期铁路的养护标准中又增加了舒适性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提高控轨的标准。轨检车、车载仪检查出的晃车,准确地反映了线路在动态下的轨距、方向、高低、水平等线路的真实状况,所以线路晃车的多少和峰值的大小就成了线路养护维修质量的重要的评判标准。由于作业现场检测手段的匮乏,而长波轨向和长波高低不象“轨距、水平”一样直观,因此作业现

2、场准确的查找动态超限处所一直是困绕现场生产人员的一个难题。所以能够准确的分析产生晃车的原因和确定动态超限处所,在线路养护维修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指导现场作业,提高线路养护质量必须前提。关键词:晃车、轨向、线路方向、水平、线路大平、零误差。-、前言铁路运输永恒的主题是安全生产。安全生产的关键就是确保人身安全,铁道线路是铁路运输的基础。身为铁路工务部门的一名职工如何搞好工务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夯实基础是我们的职责。我段管辖的皖赣线单线由于地理地质情况特殊,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基床翻浆冒泥严重,给工区的日常养修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基床翻浆给线路设备带来的病害,是摆在

3、工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人***,1982年入路,1989年担任线路工区工长,长期从事线路养护工作,2003年开始从事线路大、中修工作,现任工队队长。在此我结合本人近年来在大中修方面的施工经验,以皖赣线基床翻浆的病害处理,谈一些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的个人看法。止文一、轨距、水平与偏差的关系目前在现场作业基本上都把轨距、水平的放在了首位。因为这是在工作中通过现有的静态检测手段和方法能检查的一项。在“零误差”这一观念的指导下,轨距和水平的“Omni”成了养护维修的追求目标。到现场用道尺检查轨距、水平以及变化率,一有超限便认定这是晃车的原因,这种做法是盲目的。有轨距、水平明显不良的地段,比晃车处

4、所的轨距、水平还要差,可是它并不晃车。如果轨距和水平在作业标准内,或者在保养标准内,那么晃车的原因就应该从其它方面找起,例如线路方向和大平。在保证线路大向和大平达到优良的前提下,轨距和水平做成“Omm”当然更好。但是不注重线路方向、大平,一味追求轨距、水平的“Omni”是不负责任的作业,是不科学的养护方法。这种方法和手段不但无益于晃车问题的解决,反而是一种破坏作用o当然有些III级晃车改正轨距、处理了水平后,就不报警了,可还有些地方的III级与轨距和水平的超保养有关,处理后有三种结果:一是不报III级,但I、II级仍有。二是今天处理完成后,一周左右或一月之内必再重复。三是不在这一点,但在

5、前后有新的点形成。这就是因为现场整治中的轨距水平超限并不是晃车源,而是车晃起来后加剧对线路的冲击后形成的超限。所以简单的处理轨距、水平偏差,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重复的II级偏差和III级偏差,它的作用只是减缓。形成偏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方向都是偏差成因的一部分,但其基本共性是每一处重复偏差或较大的偏差的共同点都是在100米内,这是因为线路两个大方向或一处方向但水平一侧高为反超高所引起(水平一侧高俗称水平一边倒)。在目前列车运行速度逐渐提高、轨道结构基本实现重型化的今天,引起晃车的主要因素是线路的大向和大平。二、产生晃车的原因1•水平引起的晃车单独一处水平引起的晃车

6、很少,除路基陷落、轨枕折断、钢轨揭盖后引起的水平变化外,与水平相关的晁车明显减少。水平单项病害必须相当大。一般来说,单项水平小于10nmi不会晃车,而连续多处的水平才是形成水平晃车的可能。当水平频繁变化,形成三角坑连续多波时,在车辆自振频率、速度等因素耦合到一起,就会出现抖车。曲线上的水平来回变化时,就会形成横向加速度和横加变化率。曲线上出横加的关键是水平变化太大,同时正矢不圆顺,尤其是曲线半径变小的趋势而同时水平变低时,贝是容易出横加III级的时候。2•轨距引起的晃车轨距作业是线路维修中最基本的一项作业,也是现场作业次数最多的项目。轨距和轨距变化率也是动态偏差中较为关注的项目。可晃车不

7、全是轨距和轨距变化率不好。现场处理晃车,检查轨距水平达不到Omni,就安排轨距和水平的整治。“零误差”思想下的轨距作业,对于低速条件下的行车是有益的,但对于高速条件下的列车平稳性,单纯的轨距“零误差”可能还能不达到理想的效果。轨距基本控制在“-1—轨向病害峰值变小,基本在l-2mm间,但波长却变短了,基木在6-10m间。如果能在作业中,把轨距从单一的数值放到一个允许的幅度内,由“窄带”向“宽带”转移,则对高速条件下行车会有所帮助。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