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ID:32719359

大小:63.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_第1页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_第2页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_第3页
资源描述: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第五讲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诗经》是我国最早、最纯朴的诗歌,那个时候写诗,有所谓“比兴”之说,像什么“关关雎鸠”、“桃之天天”,都是非常简单的,看见什么就写什么,用以引起一首诗的兴发感动。而且用的都是最简单的形容词。“关关”就是鸟叫的声音,是雎鸠鸟在叫;“天天”是少好之貌,看到鲜艳的桃花因而联想到女子年轻而美好的样子。可是诗、慢慢地演进下来,后来就有了《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从最简单最纯朴的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开始成熟时候的作品,所以它真是“婉转附物,怊怅切情”(《文心雕龙·明诗》),写得如此之婉转,低回反复。五言后来

2、就进步到七言了,而中国诗歌在演进之中形成的最为精美的一个体式,应该是七言律诗。我以前曾经简单地介绍过,我说大家都以为中国旧诗的形式、格律,既讲求平仄,又要押韵,好像是很繁琐的,其实不然。我曾经给大家归纳成两个基本的体式。一个就是A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再一个就是B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绝诗和律诗就是以这两种形式组合而成。(详见.本书第三讲)  这种平仄的形式,就是在齐梁之间,由于佛教传入,大家学习佛经的梵唱,才注意到拼音的反切,注意到四声,觉得这样念起来才好听,文学的演进总是伴随着这些作者自己对文学体式的反省。通过这种反省,结果他们不但发现我

3、们中国的语言有平上去入的四声,而且发现我们的语言是独体单音的。因为是单音,所以我们要讲求平仄;因为是独体,所以我们可以讲求对句。以前有李笠翁的对句,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怎么样叫对呢?就是词性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天”是一个大自然的名词,“地”也是大自然的名词,“天”与“地”,词性相同。除了词性相同以外,平仄还要相反。“天”是第一声,是平声;“地”是第四声,是仄声,平仄相反。“雨”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风”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词性是相同的;“雨”是仄声,“风”是平声,平仄是相反的。“大陆”,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

4、长空”也是一个形容词一个名词,两个字都是平声。我先讲这个,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七言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求是对句。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诗人的落花诗,它的体式就是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叫作一联,开头两句是第一联,也叫“首联”;第三句跟第四句是第二联,我们管它叫作“颔联”;第五句跟第六句是第三联,我们管它叫“颈联”;最后两句是第四联,叫“尾联”。中间的两联,就是“颔联”和“颈联”,都要求是对句。所以这是我们中国诗里边最为精美、要求最严格的一种体式。而这个精美的严格的要求不是强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上的,而是我们中国独体单音的这种语言本身的特色,我们的语言

5、文字本身就容易形成这样的美感特质。我们一般说的律诗都是八句,五个字一句的就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那有没有句数更多的呢?十句,十二句,十四句,十六句,或更多句,当它们两句两句都对起来,是不是也可以呢?可以。这样长篇的如果都对起来,就叫作“排律”。可是如果是那么长,而且都要平仄相反,都要词性相同,那就要求得过分严格,让人觉得太死板了,就运转不动了,呆滞了,所以在长短上要要求适中。在中国诗歌的体裁形式之中,最为精美的就是七言律诗。而晚清时代,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体诗歌发展到最为精美的一个阶段。因为有过去那么多的作品可以

6、吸收,可以参考,可以继承,所以是它最精美的一个阶段。再以后我们就有了五四的文学革命,新文学开始了,写旧诗的人就减少了。如果还继续写下去,中国的旧体诗会不会有更新的成就?这个已经是不能假设、难以想象的了。晚清的时候,诗歌就有两个方向的发展,在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类旧诗,我们就叫作“同光体”。什么是“同光体”呢?“同光体”这个名字初见于陈衍给沈乙庵(曾植)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见《石遗室文集》卷九)。陈衍就是晚清著名诗人陈石遗,他曾提出来所谓“三元”之说(见《石遗室诗话》卷一)。“三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开元”,盛唐的开元年间,李白、杜甫都是开元时代的;“

7、元和”,中唐的“元和”年间,像韩愈这些诗人的时代;“元祜”,北宋“元祜”年间,苏东坡、黄山谷这些人的时代。所以我们从他提出“同光体”,而且提出所谓“三元”说,我们就知道他们追求的是一个融汇唐宋,兼有两个时代诗歌之长,而同时在继承之中还有所创新的这样一种风格。当然,在晚清那个时候,与“同光体”的“三元”之说同时,诗坛上还有所谓“诗界革命”,说这个旧诗应该革命了,旧体诗都是陈芝麻烂谷子陈陈相因,应该把新的东西加进去。所以那个时候就有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他们就把一些新名词、新事物都写到旧体诗里去。当时晚清诗坛的发展就有这么两种趋势。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

8、晚清诗人叫陈宝琛,他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