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ID:32733870

大小:66.4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5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1页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2页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3页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4页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黑龙江省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哈尔滨市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人当有所畏惧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二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

2、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孔子指岀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二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3、④无所畏惧考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吋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①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

4、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②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③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口律常常与成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

5、勇罢了。这跟真正意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选文有改动)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1.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22.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20.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答案】20.人当有所畏惧。21.恃权而无恐恃器而无恐恃书而无恐22.(1).道理论证(2).举例论证23.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解析】

6、2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本文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内容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4段是恃权而无恐;第5段是恃器而无恐,第6段是恃书而无恐。2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君了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典型的引证,也就是

7、道理论证。“吕布口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为举例论证。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正是“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齐齐哈尔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文,回答后面小题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

8、导引作用。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