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

ID:32773372

大小:78.4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5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_第1页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_第2页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_第3页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_第4页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和老子的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异同韩玉林摘要: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极为广博,内涵丰富,既是一种道德哲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礼乐〃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和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对音乐提出了“大音希声〃审美观。为音乐创造和音乐欣赏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天地。重新审视传统美学中的一些理性审美观,对于我们当今处于价值观转型期的社会很有必要。关键词:孔子老子美学思想异同一孔子的道德哲学和其音乐美学思想:(-)孔了“礼”、“仁”、“中庸”

2、的道德哲学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教育家和屮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出生于没落贵族Z家,其先世为殷商后裔,弗父何曾孙正考父曾辅戴、武、宣三公,精于礼,又曾校《商颂》。孔子自幼受其熏陶修习礼乐,30岁首创私学,开始授徒,50岁后在鲁国历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后因国君及执政季桓子受齐女乐,不理朝政,愤而出走,周游列国14年,晚年返鲁,专心授徒。“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曾整理《春秋》等典籍,并从事正乐活动。孔

3、了是周文化的继承人、宣传者、改造者。其思想极为广博,内涵丰富,既是一种道徳哲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概其思想体系可归为“礼”“仁”“中庸”三大范畴,代表了孔子的社会观,反映了他的政治策略、治国方案、审美准则和审美理想。不理解它们,便无从理解孔了的整体思想,也就无从理解其咅乐美学思想,因此,这是分析和把握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前捉。孔子理想中的礼主要是周礼,并把它尊为最高的社会典范,声称“周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俏》)其实质是一种赖以维持社会稳定、和谐与秩序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因此,他要求为人处世应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4、,非礼勿动。”孔子道德哲学的思想核心是“仁”,所谓“仁者,人也”。(《礼记•屮庸》)。其“仁”的精髓是“爱人”,即《孟子•离篓下》所说的“仁者爱人”亦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的忠怒之道。他所讲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是对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美的充分肯定。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冇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的崇高思想,无疑是对人的口由本质力量的最高崇赏和赞美。孔子以仁释礼,一方面仁是礼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

5、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偷》)另一方而,礼是仁的目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论语•颜渊》)两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总之,孔子对“仁”的强调妾义有二:一是把人从神的威严、天命论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二是反对“苛政猛于虎”的暴政。主张政治上必须以推行仁政为前提,和伦理道德上以血缘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爱人。其思想对丁•铸造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我国思想史和音乐美学史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最直接最重大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所以,“仁“的提出,不仅超越了丽代思想,而且由此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人文意义。孔子是“中庸”哲学的创倡者。

6、他说:“中庸Z为徳也,其至矣乎!屮庸”即“中和庸常”之道,亦即执两端而叩其中,反对“攻乎异端”与“同而不和”,主张“和而不同”,否定过与不及。因此,“中庸”可说是孔了道德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此论从美学思想上看,耍求对立因素在审美对象屮应和谐、统一,主张音乐审美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情》),这有其合理性,如反对在艺术中剑拔弩张、张皇使大。但作为一种道德伦理原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存在屮,他所强调的“中庸”、“屮和之美”,以及“温柔敦厚”说,则恰恰成为艺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阶级暴政的保护伞,其局限性、片面性和

7、保护性则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艺术的内容与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但极大地压制了主体的个性意识及其存在价值。所以,对于孔子道德哲学思想体系小的长短取舍,是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把握其本质的关键。(二)孔子“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儿千年来始终是攀附在血缘宗法制的道徳伦理关系之上的。强调善即美,从而使道徳伦理关系Z间血肉相连的思想一直处于支配地位。而孔子尽管把伦理道德关系作为口己审美学说的核心但他在对待美与善这一问题上,第一次对两者进行了区别和统一,即他所说的“《韶》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侑》)便是突出

8、的例证。《韶》是歌颂舜Z乐,《武》是歌颂武王之乐。因为孔子理想中的先王是尧舜及其推行的“揖让”政治,这和季札观乐中对《韶箭》所说的“徳至矣哉!大矣!”“观止矣!”的评价相参照,便可以看到孔子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