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

ID:32775643

大小:58.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_第1页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_第2页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_第3页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正义战争与和平思想引论引言提倡和平,反对战争是自孔子以來的儒家主流思想。孟子继承孔子的和平思想,在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战国纷争时代,周游列国,四处奔走,提倡王道,提倡和平,反对霸道,反对攻城略地的不义战争。虽然孟子的思想不合列国君主口味,木人不受重用,儒家理想难以实现,但孟子无怨无悔,绝不苟合阿世,表现岀泰山岩岩的大丈夫气概。然而孟子并非完全“迂远而阔于事情”,他对于推翻暴政、解民倒悬的正义战争,对于平定内乱,恢复和平秩序的吊民伐罪的战争表示赞同,并认为“仁者无敌”,表现出可贵的理想主义精神。但孟子只考虑战争的正义性,忽略国家规

2、模、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使王道仁政理想难以真正实现。即使实现,可能也要付出沉重代价。总结孟子战争与和平的思维教训,为王道战胜霸道提供可行的途径,对现代国家确立正义的战争观、捍卫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下文有删减)孟子贬斥春秋以来的历次战争,认为这些战争都是为了攻城略地祸害百姓的不义战争,即“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以下引用孟子只注篇名)。孟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称雄称霸的诸侯都是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子下》)在孟子看来,不以道义引导君主,不以仁义辅助君主,只是逢君

3、之恶,迎合君主的私欲,都是民贼,那些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为君搞合纵连横,取得战争胜利的所谓良臣,都是民贼。因此,“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以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上》)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认识到“不仁者”不可以得天下,“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离娄上》)秦始皇以武力霸道统一天下,短短二十几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就是鲜明的例证。但是,孟子并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对于正义战争,维护人民利益的战争,孟子表示支持。正义战争,就是“以至仁伐

4、至不仁”,(《尽心下》)“至仁”是正义战争的主体,“至不仁”是正义战争的对象。所谓“至仁”,就是实行王道的国家,以仁义治国的国家,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一一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屮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至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公孙丑上》)。孟子对王道和霸道作岀区分,霸道是以实力或武力强制别人服从,既然是以实力称强称霸,必须是大国才能具备相当的实力,别的国家不是不愿反抗,只是由于实力不足,才暂吋放弃反抗。王道是以德行

5、仁,即实行仁政,王者以德服人,故王道国家不一定要大国,百里可以王天下。小国行仁政可以王天下,那么大国行王道更容易王天下。所谓“至不仁”,有两种情况,一是实行暴政,残害百姓,滥杀无辜,王道国家兴仁义之师,吊民伐罪,百姓欢欣鼓舞,急切盼望;二是国内动乱,民不聊牛,王师出动,解民倒悬,恢复和平安定秩序,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认为,针对这两种“至不仁”情况而出兵讨伐,就是值得赞扬和支持的正义战争,当然,一切反侵略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违背另一个国家人民的意愿,遭到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坚决反抗,就是侵略战争,就是非正义

6、战争,即使被侵略国家的统治者腐败无能,但人民不同意外国干涉,就不能借“仁义”之名发动侵略战争,横行霸道。孟子说过“春秋无义战”,同吋还说“敌国不相征”(《尽心下》),敌国指身份对等国家,上对下为征,故敌国不相征,也可以引申为两个身份或性质相同的国家无权互相征伐。一个无道的国家没有资格对另一个无道国家假借仁义之名实行讨伐,一个流氓国家也没有资格对另一个流氓国家发动战争。更不允许以掠夺别国财富、控制别国资源为目的,假借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对别国发动侵略战争。孟子认为,只有真正实行仁政的国家,不是乘人之危,不是火中取栗,而是以仁义为目的,以别国

7、人民的利益和安全为目的,才有资格兴师问罪,保民安邦。这也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样的正义战争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故“仁者无敌”,“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下》)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急功近利,亟亟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孟子的仁政理想难以实现,不免被人看做“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本人也不受重用。司马迁在孟子传记里记载了孟子见梁惠王,与梁惠王话不投机,所论不合。梁惠王数被於军旅,三战皆败,太子虏,上将死,忙于招贤纳士,急于寻求强国复仇Z道,利国Z道,而孟子却要他行仁义,行仁政,貌似所答非所问,确实有“迂阔”

8、之嫌,不能满足梁惠王的急切愿望。但本文认为,孟子的回答,要梁惠王行仁义,施仁政,一点也不迂腐,恰恰是针对魏国的实情提出的救国济困的最好建议!魏国的实情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苹而不知发”(《梁惠王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