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

ID:32797104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5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_第1页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_第2页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_第3页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_第4页
资源描述:

《《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杨敬龙牡丹江师范学院摘要:邵伯温《邵氏闻见录》是一部宋代文言轶事小说。木书所载内容丰富,涉及面甚广,遍及朝章制度、朝政始末,洛中形势等,尤其对北宋名公巨卿事迹记之尤详。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内容范围广泛,所记北宋逸事,成书于紹兴二十七年,与《闻见录》体例大致相同,但内容兼及经史子集,涉及面更广。主要分直接和间接两大类,育接是亲见亲闻,间接指对史料的摘录和评论。木文通过邵伯温《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史料的考辩,厘清其中所载北宋文人逸闻轶事的真伪,洞察笔记作者邵伯温、邵傅的书写心态,力图还原北宋党争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为北宋文

2、人研究提供了佐证和帮助。关键词:文人事迹考辩一、邵伯温、邵博父子笔记创作宗旨《闻见录》是邵伯温晚年所著,变法与反变法的最尖锐、最激烈的斗争,己经变为历史的沉积。但是他是在那个时代成长的,受父亲以及身边好友所影响,牢牢地站到父辈的立场上是一位坚决反对变法的反对派。虽然己经成为尘埃,但是余波并未消除,特别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这一问题变的更加尖锐,而那些儒士把所有责任都归结于变法,而《闻见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气氛下撰著的。所以,在《闻见录》中,所记王安石变法的事特别多,例如变法与反变法派主要人物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的思想、观点、言论、行为,甚至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家庭琐事,都不厌其详,收

3、录卷中。《闻见后录》是邵博续写其父所著的《邵氏闻见录》,因受其父及父好友影响,他的思想及立场必定会潜移默化的跟父辈站到一起。而邵博正是处在两宋之间的政坛动荡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因此父子二人的笔记中所及北宋文人朝堂间的逸闻轶事,对于研究北宋文人生平、思想、文学创作心态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其二人记事毕竟是在北宋濒临灭亡和强大的政治漩涡下成书,也必然带有政治立场视角下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对于北宋文人事迹材料要认真予以考辨。二、《邵氏闻见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谢希深、欧阳永叔官洛阳时,同游嵩山。自颍阳归,暮抵龙门香山。雪作,登石楼望都城,各有所怀。忽于烟霭中有策马渡

4、伊水来者,既至,乃钱相遣厨传歌妓至。吏传公言曰:“山行良劳,当少留龙门赏雪,府事简,无遽归也。”钱相遇诸公之厚类此。(卷八)尽管欧学专家刘德清先生已经对嵩山之游进行了考证,认为吋值九月天不可能岀现“赏雪”之情形,与现实情况不相符,但是宋人却宁愿相信这件事情是真实的。南宋的朱熹在其《宋名臣言行录》中就曾转述过这个传说,洪迈在《容斋随笔一容斋五笔》中以及祝穆在其《古今事文类聚前集》中也都分别引用了这个传说,由此可见这个传说的传播范围之广,受众影响力之大。即便九月很难出现大雪情景,故事的内核也有其存在的真实性。充分反映了对当吋洛阳文学的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理想中上下级关系的钦羡之情。毁誉参半的王

5、安石,《闻见录》中的王安石不迩声色,慷慨钱财。《邵氏闻见录》卷十一: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Fh“汝谁氏?”H:"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万。”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初,尽以钱贝易之。而在《闻见录》卷四又载:神宗天资节俭,因得老宫人言:祖宗吋,妃嫔、公主,月俸至微,叹其不可及。王安石独Fh“陛下果能理财,虽以天下自奉可也。”帝始有意主青苗、助役之法矣。安石之术类如此,故吕诲中丞弹章H:"外示朴野,中怀狡诈。”由此可以看岀,王安石把“天下”看做是皇帝的

6、私有财产,认为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三、《邵氏闻见后录》中北宋文人事迹考辩虽然历史上这些无传文的北宋文人事迹在材料中并没有标明岀处,但是却能帮助我们对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探寻与了解,弥补正史的不足。但在同吋代其他笔记材料中能见到,可以互相补正。例如在《闻见后录》卷十五中记载:曾子固初为太平州司户。守张伯玉,前辈人也。欧阳公、王荆公诸名士共称子固文章。伯玉殊不顾,问语子固:“吾方作六经阁,其为之记。”子固凡眷稿六七,终不当伯玉之意,则为子固曰:“吾自为之。”其书于纸曰“六经阁者,诸子百家皆在焉”。不书尊经也云云。子固始大畏服,益自励于学矣。而厉鄂在《宋诗纪事》中也有记载:“伯玉,

7、字公达,建安人,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范文正公举以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嘉佑中为御史,初知太平府后选司封郎中,有《蓬莱集》。”《闻见后录》中记载的,在《紫微诗话》中有类似记载:曾子固初为太平州司户。守张伯玉,前辈人也。欧阳公、王荆公诸名士共称子固文章。伯玉殊不顾,问语子固:“吾方作六经阁,其为之记。”子固凡誉稿六七,终不当伯玉之意,则为子固曰:“吾自为之。”其书于纸曰“六经阁者,诸子百家皆在焉”。不书尊经也云云。子固始大畏服,益自励于学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