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建筑发展

鼓浪屿建筑发展

ID:32832426

大小:53.7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鼓浪屿建筑发展_第1页
鼓浪屿建筑发展_第2页
鼓浪屿建筑发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鼓浪屿建筑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鼓浪屿是一个万国殖民地,有数十个国家先后来到这里设立领事馆,割据地盘。在鼓浪屿的居住建筑中,既有这些殖民者盖的洋房,也有很多归国华侨从国外带进来的样式,还有一些当地人模仿周围的洋房所建造的房屋。几十个国家各自建造房屋,再加上一些华侨和当地居民在建造时的模仿,以及原有的当地建筑模式的混杂,使鼓浪屿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从明末清初到鸦片战争以前,这里一直人口稀少,所以房屋也非常少。当时,岛上的房屋都是一些很简陋的、渔民居住的平屋。然后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8月,英国政府组成一支庞大的舰队来突袭厦门。攻占了鼓浪屿之后,就在山顶设立炮台用来控制厦Ho1842年8月,

2、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也就成为了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英国殖民主义者随即在鼓浪屿建造了第一座领事馆。西方人在鼓浪屿建立洋行、海关税务司等西式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和英国的教士先后来到鼓浪屿设立教会。教会兴建了很多教堂,比如说美国教会建立的安献堂、三一堂和英国教会建立的福音堂。这些教会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很多书局,专门出售宗教书籍,并且创办了很多医院和教会学校。所以说,当时在鼓浪屿属于教会所有的建筑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当时鼓浪屿岛上一万多人,有50%以上的人信教,鼓浪屿基督徒占全岛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是全国最咼的。1856年至1860年,英国和法国组织联军发动第二次

3、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从此,外国侵略者开始大批进入鼓浪屿。除了原有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之外,荷兰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鼓浪屿建立了领事馆,并且建造了办公和居住用的楼房。1903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也叫万国租界,设立了以洋人为主的工部局作为岛上的行政管理机构,形成国际化的居住社区,同时也吸引了大批闽台富商、东南亚华侨来到这里居住生活。在此期间,中西文化多种元素在此广泛融合,兴建了一大批公共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住宅别墅,比如说台湾富商林鹤寿1907年创建的非常壮观的八卦楼,它的设计以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为主,兼具了本土风格。第

4、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爱国华侨纷纷回国,不惜重金建设家园。一方面,华侨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及闽南地方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他们想要炫耀在国外的见识,表现在建筑造型的风格和选择上,既要洋,又要中;既要像外国的建筑,又要有闽南的特点。华侨这种两难心态,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建筑上,呈现出亦中亦西的风格。如今在鼓浪屿已经找不到明代以前的建筑,只有清代“大厝”还保存较为完好,这也是是鼓浪屿中式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侵入厦门,建造了很多西式建筑,比如说安献堂、福音堂、西班牙天主堂。之后也有很多中西结合的建筑。所以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建筑形态,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一

5、定的空间环境中达到共生。鼓浪屿建筑起源于洋人建筑,辛亥革命之后本地化、陆续增多,融入西方古典主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鼓浪屿进入日本独占时期,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此中断,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政府收回鼓浪屿,文化经济才得以复苏。1949年10月鼓浪屿解放,随后成立鼓浪屿区,岛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作为外来建筑文化与闽南建筑文化交汇点之一的鼓浪屿,这里的建筑展示了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由被排斥、否定,到被模仿、合成直至消化吸收、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互动到交融的历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