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

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

ID:32836540

大小:55.7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6

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_第1页
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_第2页
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导读: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种类按币种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按客户对象可分为个人理财产品和对公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可分为保本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按投资方向可分为债券类理财产品、信贷类理财产品、银信合作产品、混合型产品等。丰富的银行理财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摘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逐年攀升,其风险也在逐步显现,损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梳理了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受

2、损的情形,并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提出了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政策倡议。【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可支配财富不断增长。为了实现财富保值增值,银行理财产品成为继楼市、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之后又一新兴的投资选择,目前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并呈现出以下特点:(-)理财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种类按币种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按客户对象可分为个人理财产品和对公理财产品;按收益类型可分为保本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按投资方向可分为债券

3、类理财产品、信贷类理财产品、银信合作产品、混合型产品等。丰富的银行理财产品种类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强劲增长2010年后,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据解慧财富资讯平台统计,2011〜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23242、31124、44821款,分别同比增长97%、34%、44%。2014年上半年164家商业银行共发行了29019款理财产品,同比增长33%o一些质量较好的理财产品经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理财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三)短期产品成为市场主导2012年,监管部门发文规范了超短期产品发行,加之股市表现疲软和外汇市场波动,

4、中长期理财产品的发展受到影响,而1〜3个月期限的短期理财产品占比大幅上升,许多银行通过月初发售理财产品,月末或季末到期转化为银行存款的方式,突击抬高月末、季末等时点存款来规避监管层的考核,进而使短期理财产品逐渐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品种。(四)理财产品风险逐步显现2010年以来,伴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爆发式增长的同时,风险制约显得尤为突出。社会上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银行风险提示不充分、银行理财产品监管不严等质疑不绝于耳,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二、银行理财领域消费者权益受损现象突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普遍存在运作不透明、信息不公开等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

5、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并且权益受损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难以有效维权。(一)消费者知情权受损的表现首先,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揭示不足。一些银行在理财产品宣传过程中不能充分提示风险,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也没有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如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宣传资料中将“预期收益率”用大号字标注在显眼位置,而风险提示只用小号字在不显眼的地方一两句话带过。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迫于考核任试论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导读:银行理财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刍议这些信息都被人为地忽略了。(二)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受损的表现目前,消费考购买理财产

6、品时必须签订由商业银行提前制定的格式合同,由于消费者一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理财合同只能完全接受或不接受,不能修改或变更合同任何条款,亦不能与银行协商,进而出现自愿接受所有条款、利益共享而风险不共担的情况,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务压力,在宣传及销售理财产品时不如实向客户说明最不利的投资情形和投资结果,只重视销售产品数量,甚至误导客户购买与其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理财产品。其次,理财产品购买合同部分条款不利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如某银行的理财产品合同中,存在“乙方(银行)对甲方(消费者)的任何通知,经由我行门户X站、相关渠道或乙方营业X点公告后视为屮方c经收到”的条款。这种采用X

7、络、公告方式向消费者告知交易后续事项的做法,通知渠道过于宽泛,商业银行甚至完全不用理会消费者获得信息的便利性,不利于有效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再次,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不明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常有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等术语,但是大多没有说明计算出这些收益率的依据。一般来说,投资者无法通过理财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率,所以最终收益率的不明确就会使投资者产生误解,认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是最高收益率,从而增加自己的投资,最终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此外,有的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使用的专业术语艰涩难懂,投资者无法完全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