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

ID:32863525

大小:1.83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2-16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_第1页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_第2页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_第3页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_第4页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化瘀通络方对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患者VEGF水平的影响姓名:王周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内科学指导教师:冯方俊20120520中文摘要目的观察化瘀通络方治疗血瘀型中风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化瘀通络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分析化瘀通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一般临床资料共入选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需受试者均选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或门诊患者,中医临床辨证为中风病血瘀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o例,女1O例,年龄57—73岁,平均

2、年龄(69.50岁士7.24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2.30岁±7.37岁)。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统计,依据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标准进行病情轻重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治疗组:轻型21例,中型9例,重型0例;对照组:轻型20例,中型10例,重型0例。另以年龄、性别与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匹配的10例健康正常入作为正常标准组,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5.6o岁-4-6.64岁)。三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合并症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方

3、法治疗,控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具体处理参照2003年4月hSh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进行。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瘀通络方。具体方药: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Og,赤芍10g,当归1og,川芎10g,地龙12g,僵蚕1og,郁金10g,石菖蒲10g,胆南星1og,甘草69等。加减:气虚血瘀者加黄芪1209、肝经热盛者加羚羊角49、钩藤129;痰热腑实者加大黄69;阴虚风动者加白芍159、门冬129、钩藤159;痰湿热盛者加制半夏99、竹茹129。每日一剂,每剂煎汁400ml,每日2次,每次200ml,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4天为一个疗

4、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I.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另外依据病情适'-3给予调整血压血糖等对症支持治疗,不予使用任何有可能干扰或影响临床观察指标VEGF的药物。标准组不做任何干预。3.观察指标3.1疗效指标治疗前后的中风病临床表现评分、血瘀证评分、血清VEGF、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等。3.2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的血、尿、粪三大常规、粪潜血、心电图、血糖、肾功能(BUN、Cr)、肝功能(ALT、AST)、凝血四项等,记录不良反应。1个疗程后复查头颅CT或MRI,观察病灶在治疗前后有无扩大、出血。统计学处理测定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趸±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

5、(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各个指标相关性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痊愈例数2例,显效例数9例,有效例数14例,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临床痊愈例数0例,显效例数8例,有效例数10例,总有效率60.00%;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其中,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瘀证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治疗组对患者

6、血瘀证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比较明显。3.治疗组、对照组及标准组的血清VEGF的含量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及对照组经治疗后血清VEGF的含量与标准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VEGF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7、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VEGF较对照组有更为明显的增高(P<0.01)。本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对VEG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上,尚缺乏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并且本临床研究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另外,对有效方药需要开展临床多中心、大样本、多方案的临床研究,提高可重复性,使中医药在治疗ACI方面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关键词化瘀通络方;脑梗死;血瘀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