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

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

ID:32878623

大小:4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7

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_第1页
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_第2页
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之“义”与红包之“利”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教育的第一要义。“教育”一词,原本的内涵就是教化、培育。《师说》里面曾有极为精当的论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所谓的“道”,应该就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法则,等等。由此可见,教师的担当和使命何其重大。千百年来,无数的“为人师者”确实如宋代大家张载描述的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不带半根草去”,义字当头、重义轻利,乃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是教师职业备受尊崇的主要依托。然而,

2、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一味地谈“舍生而取义”,对于普通公民似乎有些过于“高大上”。其实,义与利,并非像孟子所说“不可兼得”。无论哪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合法利益。关键的是,在利益面前,应多一点理性,多一点权衡。教师,既是普通公民,又属于特殊从业者。在“义”与“利”这一坐标系中,更必须始终坚守住道德底线。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时下的热点话题之一——索要并收受红包,即是严重有悖师德的行为。发红包,是中国传统习俗。据说,汉代就已兴起,宋以后就盛行于世了。最初的红包,是给孩子的压岁钱,用以趋吉避凶

3、,意味着长辈的美好祝福。后来渐渐扩散,成为人际交往、融洽氛围的一种方式。收发红包,讨个吉利、喜庆。红包往来原本绝无污垢。可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红包逐渐变味,从原先的庆贺压岁延伸到攀援、感谢,范围从家人、亲友延伸到许多行业,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红包也赤裸裸抛开红纸袋面纱,大信封、牛皮纸袋、香烟筒、糕点盒等都成了异化的红包。信息化时代,“电子红包”应运而生。微信群里,收发红包,时尚而又好玩。一下红包雨,举群沸腾。为了家校合力,每个班主任都建起了家长群,任课教师当然也被拉进去。微信群成为老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很多与孩子成长相关的

4、信息都在群里发布,与此同时,老师与群里家长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有些家长为了加强和老师的互动、活跃群里的气氛,或者出于其他目的,希望通过 “发红包”的方式促进关系发展。在群里红包互动,看似的确能够拉近距离,便于沟通。也许有人认为,收受几个小红包,是接受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尊重。孔子是最早的老师,他也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意思是“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朱熹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束脩,其至薄者。”古时候做塾师的没工资,收取一点谷啊,肉啊,维持生存而已

5、。那些象征性的东东,与现如今的收受红包,决不可相提并论。现在的教师,国家代表纳税人是给了你待遇的。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家长如果以“群发”的形式给个红包,班主任或任课教师“抢”个几块钱,然后再发过去,当然无可厚非。微信群玩的就是人气和热闹。但教师一旦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比较大的红包,尤其是暗示、甚至索要红包,不仅败坏了行业风气,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有消极影响。可以说,收受的是红包,抹黑的是形象。前不久被曝光的那个教师,就是典型。那教师收取了某家长给的红包,然后在群里,在自己的微信圈里晒图并附文字:“感谢某某家长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深有意焉。除了暗示,甚至

6、有人在群里温馨“提醒”:“明天才是教师节,今天就收到孩子们的礼物,好感动。我在群里也谢谢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孩子们都那么懂事,家长能无动于衷吗?于是,各种数额的红包,或5.20,或16.8,或66.6,或99.8,饱含着谢意和敬意,洒向教师全是爱。教师节,演变成为“教师劫”。如此发展下去,只能让乌烟瘴气污染了孩子,最终祸害了教育。当然,许多教师收受的红包并不是暗示或索取得来的。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能全怪教师,绝大多数群发或者私发红包都是家长们的自愿行为。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这种自愿性。不少家长总希望老师对自己孩子能高看一眼,厚爱几分。课上、课外对孩子多些

7、关注;辅导时多开小灶;选班委会、学生会、团队干部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等等,别无回报,小小红包,意思意思而已。还有部分家长的红包则是出于从众心理:别人都送了,我要是不送的话,会对孩子不利,万一老师不高兴,给自己的孩子“穿小鞋”呢。用流行语说,这叫“被送红包”。事实上,还真有这样的老师。例如“尊重”老师的,给排个好座位。其余的,一律按个子高矮,视力好坏,学业优劣就坐,甚至放进被遗忘的角落。家长们这样的心愿可以理解。但有人“愿打”,就非得有人“愿挨”吗?公平、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以各种方式施以歧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用红包才能换取教师对学生的善待、优

8、待,师德何在?教育之义何在?红包,尤其是大额度的,私发的,或者是通过暗示和索取而来的,全都是“雷区”,“高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