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音节研究

新诗音节研究

ID:32880395

大小:4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7

新诗音节研究_第1页
新诗音节研究_第2页
新诗音节研究_第3页
新诗音节研究_第4页
新诗音节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诗音节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音节”和诗艺的探究——对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种新诗发展动向考察袁国兴提要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诗创作出现了注重音节和诗艺探究的倾向。言语声调的注意、句法句式的旋律感发现、情景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新诗在对上述问题的探索中凸显了自己的形制规范。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探究和考察,对于认识新诗传统和当代诗歌的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言语声调句法句式“多分韵”情景思维一近代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诗歌发展的主导倾向是怎样破除旧规范。黄遵宪“我手写我口”主张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这样,黄遵宪:《杂感》。胡适“要须作诗如

2、作文”主张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是这样。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五四时期达到了这一趋向的极至,酿成了中国诗歌文体前所未有的大解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体是解放了,新诗表达情感的自由度也增加了,但相对而言,诗歌的自身艺术价值也降低了。从“个人的自由意志情感”“只愿随随便便的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言语去表现”的角度讲,俞平伯:《冬夜·自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散文最合适,为什么还要写诗?强调文学的思想意义,与中国现代的“革命”文学倾向有一定联系,新诗的理论主张注重思想而淡化“艺

3、术”,显然也与这一大的历史趋向有关。有关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倾向问题,参见袁国兴:《1898——1948中国文学场态》第七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但是文学毕竟不是仅由思想决定其形制的,还有其他方面因素需要顾及,过于强调思想就为纠正这一偏颇预留下了思索空间。诗之所谓诗的特点在哪里?怎样建构白话诗的诗体规范?这一问题在2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一批青年诗人的注意。1931年9月,上海书店出版了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在“序言”中陈梦家说:我们自己相信是在同一方向努力的人。对于新诗,单凭了自己(这少数人)算是指出一个约略的方向,

4、这方向,只是这少数人共同的信心。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上海书店,1931。这个“方向”具体所指是什么?陈梦家没有说,在他的“序言”里我们可以找到他首肯的三种意向是:第一,诗的“醇正”与“纯粹”,这应该是相对于“非”诗的现象提出的要求;第二,“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第三,“7/7要把最妥帖最调适最不可少的字句安放在所应安放的地位:它的声调,甚或它的空气,(Atmosphere)也要与诗的情绪相默契。”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上海书店,1931一言以蔽之,要注意诗歌的形式特征和艺术特性。新月派大将徐志摩感觉灵敏、心有灵犀

5、,很快成为了这一阵营的主将。在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前后有两首诗都是写他魂牵梦绕的“康桥”的,一首是《康桥再会罢》,一首是《再别康桥》。两首诗的“自由意志情感”没有什么差别,直接的摄取对象也没有什么不同,但诗的素质和境地却不可同日而语。先看《康桥再会罢》怎样写:康桥,再会罢;我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你是我难得的知己,……“别离的情绪”、“难得的知己”,情感不可谓不真挚,表述也不可谓不流畅,但总让人感到缺少点什么,与脍炙人口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一个如高山流水,轻灵秀活;一个却像枝头的青果和

6、印刷体的毛笔字,有模样没神采。诗作里写的“难忘春阳晚照”、“难忘七月的黄昏”、“难忘屏绣康河的垂柳婆娑”等等,都是《再别康桥》里我们熟悉的景物,只是缺少诗意的构造。《再别康桥》中的“再”字,在汉语表达中是“第二次”之意,那么所谓的“第一次”别康桥所指是什么?是作者第二次“回访”康桥?还是作者第二次“写作”别康桥?把《康桥再会吧》与《再别康桥》联系在一起,我们感到作者的真实意图是重新写作别康桥题材的诗歌。可是,同样题材的作品作者为什么要第二次重新写过呢?显然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第一次”的写作不尽意、不满意。“再别”康桥不是简单的重写,

7、而是诗人对自己艺术追求的一次有意识调整。还是徐志摩自己体会得真切,他后来在《诗刊放假》中说,“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节化’(那就是诗化)才可以取得诗的认识,要不然思想自思想,情绪自情绪,却不能说是诗。”徐志摩:《诗刊放假》,《晨报副刊·诗镌》11号,1926、6、10。“音节化”是徐志摩的经验之谈,其实新诗的神采还不仅仅限于“音节化”,但从中却让我们明了了“诗体”、“诗艺”对于诗歌的重要性。就是对“音节化”的注重,让徐志摩步入了真正的诗人行列,获得了巨大成功,新诗也在这样的调整中挺进了一个新的境地。中国

8、古代诗歌的流通渠道以吟诵为主,“歌”的成分占有相当的比重,有了歌的成分才上口、容易背诵、便于流传。美国学者苏珊·S·兰瑟把西方18世纪到20世纪之间的文学称为是“印刷文化”催生的结果,认为在这一时期里小说创作格外繁荣。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