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

ID:32910773

大小:1.18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7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_第1页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_第2页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_第3页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_第4页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地影响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地经验证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经济评论2008年第6期ECONOMICREVIEWNo62008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郭均英赵钰婷摘要: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会计收益都有较大的影响,于是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原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作为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有望从制度上压缩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空间。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20

2、07年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资产减值转回一、问题的提出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立即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原因不仅在于其规范了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

3、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与资产减值相关的信息披露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该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下简称不允许转回)。这种主要针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能否转回的规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的规定相同,而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的规定却相异。中国资产减值会计运用已有十多年历史,计提项目从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逐步扩展为四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和八项(应收款项、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也由股份制企业

4、扩大为全面实行。尽管如此,我国2006年前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原有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的政策,不仅分散在诸如投资准则、固定资产准则和无形资产准则等各个具体准则中,而且这些准则也只是分别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作了原则性规定,至于具体判断标准及计提比例则由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更为关键的是,原制度规定,当资产减值损失发生时,应将其计入当期损益,待该资产价值恢复时再转回,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都直接与企业利润挂钩。因此,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盈余管理就成了我国一些上市公司惯用的手法。这些公司在盈利较

5、多的年份就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平滑当年利润,待下一年度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的手段以增加利润。而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这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将会大大缩小。新资产减值准则已经实施一年多了,它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006年是否有大量以前年度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被集中转回呢?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郭均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邮政编码:430072,电子信箱:jyguochina@yahoo.com.cn;赵钰婷,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财资系,邮政编码:43008

6、3,电子信箱:zhaoyt2007@126.com。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许多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编:企业会计准则,第39页第十七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2实施是否约束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以我国2004-2007年度655家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为工具而进行的盈余

7、管理行为。二、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的文献述评资产减值一直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西方学者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是围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盈余管理动机和运用哪些具体应计项目来实施盈余管理两个视角进行。Francis、Hanna与Vincent(1996)认为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基于两个经济动机:操纵利润和据实减值。且他们的研究结果同Strong与Meyer(1987)、Elliott与Shaw(1988)基本一致:价值毁损变量对企业提取减值准备的比例和时机

8、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经理人员发生变更和以前年度曾经提取过减值准备的企业更倾向于提取较高比例的减值准备。另外,Linden(1990)、Zucca与Campbell(1992)也认为,企业经理人员会利用资产减值政策中的主观判断进行盈余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