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ID:32918780

大小:12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2-17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_第1页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_第2页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_第3页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_第4页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绪论一、社会保障的涵义我国: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史柏年: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普遍性2、强制性3、共济性4、不可逆性(刚性)三、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两个方面。(一)社会功能第一,社会稳定功能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

2、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第二,社会补偿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1)天灾使人丧失劳动力,政府提供资助;(2)自身的生老病死、社会的失业等使收入中断。第三,社会公平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公平性,在社会保障的实施中,不存在特殊阶层,只有建立在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机会平等,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被强制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次,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最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二)社

3、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第一,调节经济功能(1)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运行。(2)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第二,投入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保险费、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资本积累)。第三,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而使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思考:社会保障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何帮助?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一、社会思想渊源1、西方理想社会思想这种思想最早体

4、现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公元前428——公元前347年)的《理想国》中。柏拉图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财产公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倡导社会平等与秩序和谐。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英国的莫尔(1478一1535年)在《乌托邦》(《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一书中,对当时英国社会进行批判,指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并描述了一个没有剥削、财产公有、分配公平的理想社会。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约1568-1639年)在《太阳城》一书中,描述了一个政治民主、财产公有、由全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消费、没有贫富对立、实行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每一个

5、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都能够得到保障,社会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助共济关系。法国的摩莱西(约1706-175816/16年)在《自然法典》一书中,用理性原则论证未来社会,并从理性和正义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它是万恶之源,只有公有制才合乎社会正义,提出社会应给每一个成员安排工作。法国的圣西门(1760一1825年)在《论实业制度》,傅立叶(1772一1837年)在《新的工业世界与协作的世界》中,也都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并构想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模式;英国的欧文(1771一1858年)在《新社会观》一书中,提出合作公社,主张通过改革实际来构造理想的社会模式,并身体力行

6、进行社会改革的实验。2、中国社会思想纵观中国历史,社会保障思想最早是与安民、抚民的思想混合在一起的,它可以追溯到舜时期。而真正产生社会保障原始思想的时期则是奴隶制度得以确立,尤其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得以创立以后。以后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就逐渐形成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仓储后备论、社会救济论等各种社会思想。(1)大同社会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对大同社会作出过这样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残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7、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大同社会的思想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世外桃源,宋代康与之在《昨梦录》中描述的理想社会,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提倡的“太平天国”等,都表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进入近代社会后——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以仁爱之心、人道主义作为大同社会理想的基石,并汲取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其内容还具体涉及养老院、教育与医疗福利、社会公益事业等。孙中山是中国大同社会思想的重要继承者,他结合中国的国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