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ID:32935580

大小:55.8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7

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_第1页
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_第2页
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_第3页
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_第4页
资源描述:

《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类比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摘要]类比思想是通过比较将一种已经熟悉掌握的特殊对象(类象)的知识推理到另一种新的特殊对象(本象)上去的推理手段,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将类比思想的方法寓于初中化学教学当中,并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中科学地灵活运用类比思想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关键词]类比思想;策略;化学教学一、类比思想的内涵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且万事万物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和相似的表现形式。这就为人们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提供了客观基础。此外,人类“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一

2、般”的认识规律,也使类比思想具有心理学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己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类比思想的本质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相互联系,并使其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心里意义。例如:初中化学中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的教学,除与初中氧化还原的概念建立联系外,还可与催化剂、干燥剂的概念进行下列类比思维。这种类比思想使学习者既可将已有知识应用到同类事物之中,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把新事物纳入己有知识结构网络中,又可将

3、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來,对新旧经验之间的本质要素产生整体认识。二、类比思想的应用策略类比思想的基本过程是:确定本象一寻找类比f比较本象与类象,得出其相似关系和差异性一重整理相似关系,把类象的知识迁移到本象f检验类比思想推理的结论。将上述五个过程综合起来,便得到类比思想的动态结构。类比推理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类比的质量和效率耍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1)恰如其分地选择类象。类象的选择有三个标准:学生对类象的熟悉程度,本象与类象的相似程度和相似特征的数量。类比是通过己知认知未知,因而类比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本象、类象、学生三

4、者的关系。根据现代学习理论,本象和类象相似程度越大,相似特征越多,学生对类象越熟悉,就越容易形成有意义的学习,越容易形成知识的迁移,类比的质效就越高。(2)尽可能使用“一本多类”的类比模式。由于没有同本象完全相似的类象,因而每个类象都有不足之处,类象的某些特征属性不能类推到本象上。为一个本象同时提供多个类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从多角度、全方位理解本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类比推理所得结论的或然性。(3)注重类比对象的差异性。类比的对象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

5、者很容易把类象具有的属性(有些是偶然属性)推移到本象上,导致类比的失败。因此在分析比较类象与本象的相似性的同时,指岀本象和类象的差异性,不仅对学习者科学地理解本象,而且对学习者掌握类比的科学方法都是非常必耍的。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学牛难学、老师难讲的重要内容之一。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而化学原理是运用化学概念作出的基本判断、推理等。化学概念和化学基本原理一般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难于理解口难于直观表现,而运用类比教学法不但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想象和理解,促进化学

6、原理和概念的形象化,加强学牛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懂得在学习中遇到认知困难时,类比常常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三、类比思想应用的技巧在将类比思维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寻找类象的技巧和艺术。化学教师指导学牛寻找恰如其分的类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化学基础理论为依托。如元素周期律告诉我们,结构相近者性质相似,二是充分利用提示信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现在的中考化学题(本象)的类象,认真分析和筛选信息,就会使学生快捷而又准确地寻找到类象。三是充分发挥口己的想象力。在解决

7、化学问题的学习中,有些类象是隐性的,存在于其他学科或日常牛活、生产之中,这些类象的寻找就要求学生要放开思维,大胆想象,并经常用“试误法”去检验自己的想象的类象的止确性。[参考文献][1]?(18)?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林康义,唐永强•比较?分类?类比[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1]王早霞•类比在科学认知过程中的作用[J]•理论探索,2004(3).(责任编辑:张华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