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

ID:32951458

大小:61.7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8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_第1页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_第2页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_第3页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_第4页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胜采老区钻井防漏和固井技术【摘要】胜采老区因为注水开发之后,地层压力的分布与原始状态完全不同,出现了横向上压力系统的紊乱,上下相邻两个油层的孔隙压力可能相差很大,而且是高压、常压、欠压层同时存在,出现了多压力层系。有的层采多注少,造成了地层的亏空,在钻遇该层易发生井漏。通过对进行的施工和分析,总结出胜采老区处理井漏、提前预防井漏、成功堵漏后的固井施工的具体方案。【关键词】胜采老区地层压力亏空井漏胜采老区由60年代的自喷井,发展到水驱油的阶段,由于老区浅层稠油油藏存在出砂严重、上下隔层较薄、断层发育以及油水关系复杂等缺点,无法落实勘探储量,严重制约着油藏的开发•老区的地层温度高、地

2、层水矿化度高、原油黏度高,为了解决老油区藏开发难的问题,必须有更好的驱油技术来提高老区的采收率。1胜采老区井漏的原因,处理,预防措施1.1井漏的原胜采老区从60年代的自喷井,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水驱、二元复合驱驱油的阶段,在这些驱油阶段中,因为油田注水开发之后,地层压力的分布与原始状态完全不同,出现了横向上压力系统的紊乱。有的层采多注少能量补充不上,形成低压同层位的渗透性差别很大,在注水过程中,渗透性好的地层吸水量大,渗透性差的地层吸水量少,形成了不同的地层压力。胜采老区地层的岩石结构,基本上都是粗颗粒未胶结或胶结很差的岩层,如粗颗粒未胶结或胶结很差的岩层。当地层中的岩石的平均粒径

3、大于钻井液中数量最多的大颗粒粒径的三倍时,在钻井液液柱压力大于地层空隙压力时,就会发生井漏,在胜采老区多数为渗透性漏失。1.2井漏的处理实例分析1.2.1坨121-斜32井井漏处理过程(1)基础数据:本井设计井深2248.86m,気钻井深2250.00m实际造斜点:1772.56m,斜井段共477.44m,井底位移:122.62°,最大井斜:26.5°,最大井斜所在井深:1992.12米。设计泥浆密度:1.05-1.25g/cm3实际泥浆密度:1.05-1.25g/cm3(1)井身结构:一开:4)346.10mmX195.06m,

4、15.90mmX2250.00m,4)139.70mmX2247.81m1.3井漏处理过程(1)本井钻进至2217m发生井漏,随即起钻静止堵漏。漏失层位为沙河街组,为孔隙度大、渗透率高的砂砾岩层。漏速5m3/h,判断为渗透性漏失。调整钻井液性能:黏度45s提高到60s,配好罐内钻井液。配堵漏钻井液,堵漏材料:钻井液用随钻堵漏剂(SY-1)、钻井液用酸性膨胀堵漏剂(ZX-12)、单向压力封闭剂。(1)下钻至1700m时,小排量开泵循环,泵入堵漏泥浆,将1700m以上井段泥浆替为堵漏钻井液,循环一周,钻井液上返正常,无漏失现象,继续下钻。(2)下钻至2100m时,小排量开泵循环,同时

5、向钻井液中加入堵漏材料,循环一周,此时井筒内的钻井液全部为堵漏钻井液,观察泥浆液面,无漏失现象,继续下钻。(3)下钻至2217米m,开泵循环,发生漏失,循环堵漏,排量由小到大,循环两周,钻井液黏度60s,钻井液液面无下降显示,堵漏成功,恢复钻进。1.4坨123-斜36井井漏的预防(1)基础数据:本井设计井深:2767.00m,完钻井深:2730.00mo实际造斜点:2125.00m,斜井段共605.00m,最大井斜:18.43°,最大井斜所在井深:2532.OOnio设计泥浆密度:1.05-1.20g/cm3,实际泥浆密度:1.05-1.20g/cm3o(1)井身结构:一开:巾3

6、46.10mmX197.00m,4)273.10mmX194.96mo二开:4)215.90mmX2730.00m,©139.70mmX2726.00mo胜采老区同一区块沙河街组,砂砾岩层孔隙度大、渗透率高,易发生漏失,坨121-斜32井在沙河街组发生井漏,本井在钻至沙河街组,井深2600m时,做好井漏的预防。(1)本井钻至2600m,向钻井液中加入随钻堵漏剂(SY-1)、向压力封闭剂,小排量开泵循环,上返正常,无漏失现象,继续钻进。(2)在钻至2700m时,钻井液液面稍有下降,调整泥浆性能,继续钻进,在钻至2710m时,上返正常,成功防漏。2静止堵漏施工要点(1)发生井漏时应立

7、即停止钻进和循环钻井液,将钻具起至安全井段,静止一段时间,观察井筒内液柱变化。(2)在发生轻微渗漏的情况下,如果循环堵漏无效,应立即起钻。(3)再次下钻时,应分段循环,控制下放速度,尽量避开在漏失井段开泵循环,如必须在次井段开泵循环,采用低泵压,小排量开泵循环观察。参考文献[1]钻井技术培训教材•胜利石油管理局石油工程技术管理处编印[2]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石油大学出版社[3]石油钻井工•石油大学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