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

ID:32961859

大小:54.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摘要】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化学课堂,让化学课堂成为由尊重与关爱、倾听与接纳构成的人文课堂,由思维方法和学科方法构成的思维课堂,成为贴近生活、体现学科特色、鉴人育人的实用课堂,成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的发展性的课堂。【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主动建构化学知识和有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以往的高中

2、化学教学模式就教学过程而言,用知识结果代替知识形成过程,一切由老师安排好,老师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灌送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独立、自主、实践、体验;从处理教材的角度看,几乎把所有的概念、原理、具体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做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新的空间;从教师、学生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存在依赖心理,教师存在'‘不放心”的心理。从这些方面来看,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变革1变“满堂灌”为恰当的引导、适时的点拨。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讲”,还要适时待机而“讲”,让“讲”成为吸引学生

3、探究学习的磁石,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跨越自主探究障碍的推动力,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振奋学生精神的兴奋剂。2变'‘满堂看”为阅读、观察、感悟、表达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就离不开学生的“看”一一阅读、观察。(1)“看”而有法。教师教给学生阅读观察的方法,而不是提出具体问题,最终通过得法的阅读和观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如何确定本节讲授了哪些知识点,知识的主线是什么,让学生会找课本中罗列出的较大的、醒目的黑体题目;各个知识点中又有哪些小的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递进关系,这就要像学习语文课文那

4、样会总结归纳每一段、每一节的中心意思,会咬文嚼字。化学学科与语文学科中生动形象的文字不同,加入了专业的概念和术语,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联系具体的物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看”而不思则怠。如果仅限于将课本读一遍,那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是表层的、形式的、低效的,也就失去了看的意义。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的思维则是花中的牡丹。看的过程离不开思考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寻找“思”的切入点,突破"思”的切入点,整合“思”的各种通道和信息资源,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一节,在学

5、生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过程中,“交流•研讨”环节有这样一个问题: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请你推测出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这里学生如果能够思考:推测性质为什么要问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这样他就能联系到在第一节中学过的知识,也就是决定元素性质的因素是最外层电子一一即元素的性质是由其结构特点决定的。这样,接下来性质递变性的预测就会根据原子结构的递变性顺利得出结论。(1)“看”的最终目标一一表达出来,会做“模仿秀”。学生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整合迁移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再创教学情境,启发学生

6、整合知识,反思探究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呈现方式,将结论、问题解决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以达到完整的意义建构。2变"满堂问”为以问为线、以答助教。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逐渐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4变“满堂乱”为动而有序、活而不乱。避免活动形式化,这就需要做到这样几点:教师遥控,组长实控,学生自控。这样,在反馈环节中,学生会底气十足,

7、畅所欲言,教师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他们思考问题是否有新颖的方式,认识问题是否有偏差,思维的障碍点在哪里,教师清清楚楚,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就会更有针对性。总之,强调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对旧有模式的全盘否定,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集之大成,为我所用。问乃是学之“源”,思乃是学之“魂”,讲乃是学之“线”,看乃是学之“本”,用乃是学之“果”。当教师真正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时候,你会发现,学生比预想的聪明多了,课堂也会变得活力四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