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

ID:32978851

大小:65.1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8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_第1页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_第2页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_第3页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_第4页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_第5页
资源描述:

《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监管金融论文范文:试议风险偏好、1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word版下载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风险偏好、监管强度与金融监管有效性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监管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示金融机构竞争力与稳健性的比值,即q二竞争力指标值/稳定性指标值②,q值同金融监管效率的关系如图2所示。在金融机构发展的初级阶段,机构的活力和竞争力都远远不够,在保证金融机构必要稳健性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会给监管当局带来更多的收益。当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并且慢慢走向成熟之

2、后,稳健性对于机构的重要性越来摘要:监管博弈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的风险偏好影响其有效性,对不同经营效率的金融机构监管的有效性也有差异。监管机构宜引入审核和惩罚等机制,提高监管强度,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对高效率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宜采取原则导向的监管,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其竞争力和活力;对低效率金融机构,应采取规则导向的监管。同时,监管行为可更具灵活性,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采取不同策略。关键词:风险偏好;监管强度;金融监管有效性1003-7217(2013)05-0002-07一、引言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來,各界

3、关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以及如何监管才更有效的质疑芦四起。对金融监管有效性的研究,涉及不同的参与主体,包括: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同其他监管行为一样,金融监管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其中最突出的是委托一代理理由。国外较早利用信息经济学对金融监管进行研究的是Stiglitz和Weiss(1981),他们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引入信贷市场的分析,对金融机构的道徳风险理由进行了深入研究[1]。Kane(1981)提出一种“辩证”分析监管的框架,利用“规避管制”理论和动态博弈模型,论证了金

4、融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他的研究表明,金融监管当局提供监管的激励不足是引起监管低效的主要理由[2]。Boot和Thakor(1993)以及Walsh(1995)等也通过实证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4]oLaffont和Tirole(1993)在其《政府采购与规制中的激励理论》(ATheoryofIncentivesinProcurementandRegulation)一书中,系统地将激励理由引入监管理由的分析,成为利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分析监管理由的典范[5]。Dewatripont和Tirole(1994)的《银

5、彳亍审慎监管》(ThePrudentialRegulationofBanks)著作中运用的也是信息经济学和契约理论的分析工具[6]o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存在着社会公众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如图1)。不难看出,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Z间的委托代理理由仍然是这些多层代理关系中的核心理由。国内利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研究金融监管理由相对较晚,但相关研究成果却不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1•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博弈。郭根龙、冯宗宪(1999)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有

6、效的金融监管相关范文由写[7];谢平、陆磊(2003)就金融监管部门的腐败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建立监管当局与被监管对象的跨时博弈模型,分析金融监管腐败的一般特征胁迫与共谋[8];刘晓星、何建敏(2004)对我国金融监管运转机制进行了博弈分析[9];李明扬(2006)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强化了银行的道德风险,解决的办法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监管约束[10];张仰谦、叶民强(2007)在引入声誉机制的基础上用博弈论策略分析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间的寻租行为[11];王春梅(

7、2009)指出金融市场各方主体间存在着冃标上的不一致以及信息不对称,实施准入监管的过程成为一个监管当局与金融机构之间博弈的过程[12];吴桐、徐荣贞(2010)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与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进行分析[13]。2•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①之间相互博弈。王定元(2001)认为,伴随屮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投资主体的违规投资行为普遍存在,这是监管者与投资者博弈的结果[14];蒋海、刘少波(2004)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监管者的目标会偏离,导致监管者提供有效监管的激励不足和

8、监管的低效率[15];饶育蕾、王颖(2011)通过建立监管条件下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和监管者Z间的多方博弈模型,分析信息结构对代理冲突、监管行为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16]。3•监管机构内部博弈。王振富、冯涛(1999)针对我国在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方面存在的金融目标多重性和矛盾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博弈分散有限的监管力量、金融监管双方存在着同谋行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