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

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

ID:32986383

大小:59.2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_第1页
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_第2页
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_第3页
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技术的挑战和应对敦宏程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北京)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深刻改变着现有金融服务模式;但也使得系统环境更加复杂,安全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因此,需通过构建立体安全防护体系、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前瞻研究试点等,以有效应对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工商银行数据中心(北京)专家敦宏程金融行业历来是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新技术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到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但金融业运用新技术拓展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在风险高度敏感的金融服务领域,面对突然而至的挑战,需耍我们冷静分析和积极应对

2、。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金融创新,必将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模式1.金融服务平台化、场景化发展趋势明显在“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引领下,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金融服务生态更加完善,金融服务平台化、场景化发展趋势明显。近年来,以阿里、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依托自身电商、社交、游戏等平台优势,进军金融领域,打造了涵盖支付、融资、理财、征信、众筹等产品金融服务平台,并以场景服务为切入点,面向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逐步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技术,在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拓展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等新场景,通过优势金融产品与各类外部场

3、景的对接,通过跨界合作构建多方共赢的金融服务新生态。2.金融服务持续朝着便捷易用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度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持续朝着便捷易用的方向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便捷、易用的金融服务融入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民众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有力地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进一步向物联网纵深发展,万物互联时代已经来临,物联网金融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形成,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车联网、智慧城市、商品贸易等垂直领域,将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范围,金融服务将无处不在、随吋可得。1.金融服务更趋精

4、准、自动和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金融服务更趋精准、自动和智能。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有效扩展了存储能力,降低了存储成本,提升了计算能力,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结合场景金融、物联网等积累的大量客户行为数据,使得基于大数据进行的分析、诊断、预测更为有效。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改变传统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理念,从更高维度去探索数据Z间的关系和规律,推动数据分析、预测能力跨上新的台阶。二.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使得系统环境更加复杂,安全风险控制难度加大1.新技术成熟度不足,给金融服务带来潜在风险一方面,传统金融企

5、业在引入新技术吋通常会比较慎重,在确保整个产业链安全的情况下,通常还会引入第三方测评和自主安全测评。而在新的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下,一批新的技术未经过充分验证就进入了生产环节,这些技术外部缺少厂家的支持和保障,内部人员也没有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控,使得潜在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虽然在新技术的使用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建立在相对宽松的用户环境下积累起来的,一旦这些技术转向对安全性相对敏感的金融服务领域,风险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来。2.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过度采集与不当使用,使得信息安全与客户隐私保护面临挑战一些互联网企业依托全牛态链的场景服务,

6、聚集了大量的客户行为数据,并与外部合作获取更多的客户数据,有逐渐垄断客户全价值链数据的倾向,这些海量数据一旦管理不善出现泄露,大量的客户隐私将被暴露在危险屮。同时,黑客通过病毒木马、高级持续威胁(APT)等攻击手段,盗取安防薄弱机构或购买黑产数据,通过拖库、洗库、撞库等方式,实现对客户资金的窃取,也加剧了客户信息保护的难度。3.云计算和分布式架构的广泛应用,对系统高可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云计算由于其用户、信息资源的高度集屮,带來的安全事件后果与风险较传统环境更为严重。国内外相关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均曾出现过重大故障,这些事件均表明,基础设施云化后,应用系统的可用性高

7、度依赖于云平台自身,一旦云平台的可用性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影响广泛的全局性事件。同时,分布式架构在获取近乎线性扩展能力的同时,很难兼顾数据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如果不能有效处理三者关系,也将引入新的风险。作为处理高度敏感金融业务的机构,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进入的互联网公司,如果不能在诸如账户余额、信用额度等关键数据上保证一致性,将丧失客户的信任,并引发进一步的风险。1.生物识别、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在提供便利的同时有可能引入新的风险,也需要提前预防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脸、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一旦此类敏感信息被非法获取,由于客户无法更改自身的牛物特征

8、,将会给客户带来安全风险。而物联网在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