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

ID:32986402

大小:69.5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8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_第1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_第2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_第3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_第4页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探[摘要]每年我国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强化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学研合作和校企对接,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实施个性化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对策[作者简介]王峰(1966-),男,江苏姜堰人,徐州工程学院组织部部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徐

2、州221008)[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JYB007)[中图分类号1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44-03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江苏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高校毕业生52.9万人,虽然较上年缩减0.3万,但实际总量依然较大,大学毕业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

3、势。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因此,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这类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制约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1•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共性因素。第一,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发展迟缓,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从而抑制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引起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导致部分行业短期供给超量,引发就业问题。当前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经济因素。第二,社会因素。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

4、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同区域以及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吸引力且有着强需求的是大城市,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平衡。二是社会阶层固化,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通道越来越小,草根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挤进政府、大型国企理想岗位的机会越来越少。三是政府及国企只进不出内部消化的用人机制,降低了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四是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不够,创新能力不足。第三,学校因素。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人才培养上,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不够

5、。就业指导是高校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常规性工作。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受此影响,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来自学校的帮助有限,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弯路,浪费时间和精力。第四,学生自身因素。一是部分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好高莺远"“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就业过程中,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高收入的“热门职业”,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反差。2

6、•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个性化因素。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来自农村的生源居多,这类高校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较少,在当前中国“强关系"社会环境中,与其他同层次大学生相比,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受到的就业制约因素就更多了。第一,学校影响力因素。按照信息经济学中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ce)的信号传递模型,高校的社会美誉度,包括办学历史、办学层次等,是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可获取的大学毕业生的直接信息,因而也是毕业生录用中可依据的重要信息之一。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不长,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其社会影响力先天不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此外,在当前我国国有

7、企业占主导地位、劳动力未完全市场化、大学毕业生超量供给的背景下,大学"牌子”的符号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放大,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严峻。第二,学校培养模式因素。理论上,新建本科院校应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加以贯彻落实。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定位与目标导向性体现不够。另外,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然而,校企合作在机制层面,未得到国家的政策引导,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导致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得不到保障。第三,家庭影响力因素。关于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许多学者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