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

ID:32990941

大小:60.0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18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_第1页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_第2页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_第3页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_第4页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邓州市玉米病害防治与措施一、褐斑病发病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胞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农业措施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每667平方米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

2、0〜15千克,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2.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3.栽植密度适当。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化学防治1•提早预防。在玉米4〜5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2•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二、粗缩病发病症状玉米粗

3、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玉米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有趋绿特性,小麦收获后向玉米迁移。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苗期特别是5叶期前为敏感期,2叶1心时最易感,播种早的夏玉米敏感期因为与灰飞虱重发期正好吻合而更容易感染此病。防治措施1•清除地头、垄沟以及田间的杂草,压低灰飞虱虫口基数,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减少初浸染源。2.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增施有机肥,调节氮、磷、钾的施用量,增施锌铁

4、等微肥,搞好配方施肥,能有效减轻该病的发生。3.玉米出苗后尽快进行喷药防治,可用10%毗虫咻15克,或4.5%高效氯氧菊酯30毫升,或48%毒死蟀60〜80毫升,兑水30〜40千克喷雾。为保证效果,隔7天再防治一次。4•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株,以免成为再浸染的毒源。三、茎腐病玉米的茎腐病可由真菌、细菌等不同的致病菌引起,导致茎基部、茎中部出现腐烂等症状。一般来说,病部腐烂但没有恶臭味的,多由腐生性真菌引起;伴有恶臭味的,多由细菌引起,或者由腐生性真菌与细菌混合浸染引起。细菌性茎腐病细菌性茎腐

5、病多在玉米开始拔节时发生,主要危害中部茎秆和叶鞘。有时玉米顶部也能发病,心叶失绿萎薦、腐烂,易拔出。病株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经3〜4天植株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真菌性茎腐病腐霉菌和镰挺菌中有很多种真菌可以浸染玉米植株引起茎腐病。这些真菌在玉米苗期就开始从根部浸染,到成株期可以从根部直接浸染,或者从伤口浸染。应用一般的化

6、学药剂难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增施有机肥、钾肥、硅肥,配合系列保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对茎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生防菌防治该病也有较好的效果。农业措施生产上最好在田间玉米发病初期,立即将病株割除,带出田外,用生石灰封闭病穴,并用对致病细菌和真菌都有良好杀菌效果的药剂对健康株喷雾,并着重对玉米植株基部喷淋药液灌根。这样能有效保护健康株不受浸染,防止病害在田间蔓延。药剂防治在田间玉米出现茎腐症状后,首先要确定是否由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细菌性茎腐病传播速度快,但用

7、药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发现腐烂部位有恶臭味,可以立即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和农用链霉素、菌毒清等药剂防治。如果腐烂部位没有恶臭味,病情发展速度一般不会太快,但用药防治效果也不是太理想。3.新麦26受地域及栽培条件影响较小。农业部2012年全国小麦品种生产质量抽样检测,在新乡、驻马店、商丘、焦作、开封、安阳不同地点种植的新麦26硬度、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指标高而稳定,其他指标受地点影响稍有降低,仍能达到国家强筋小麦、面包小麦标准。3.新麦26与农业部主推强筋品种郑麦366、西农979品质对比,在蛋

8、白质含量、吸水率、面团拉伸特性、面包评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是配麦生产较为理想的原料。4.新麦26品质指标超过美麦DNS(黑北春)和加麦2号,接近香港的金像粉。二、产量表现1.国家中间试验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冬水A组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3千克。2008年平均亩产534.6千克,比对照新麦18减产2%,不显著。2009年国家黄淮南片冬水A组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531.4千克,比对照1新麦18增产5.87%,达极显著水平;比对照2周麦18减产1.2%,不显著。两年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