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

ID:33024994

大小:71.18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19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_第1页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_第2页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_第3页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_第4页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朱谦之先生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探究摘要:朱谦之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的真正开创者,这表现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并从6个方面做出一定贡献:通过将重点著作作为选题的方式设计篇章体例;采取层层递进的方法,首次界定“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运用三重证据法诠释殷商哲学史料;划分三个阶段展示易学哲学史料的演变历程;使用三派分析法分疏老庄哲学史料;以"去粗取精”为主要原则整理近代思想史料。概括而言,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有学科观念鲜明、学术立场坚定和方法论意识强烈等特点,但也存在篇章体例设计欠规范化、科学化和对史料学方法的理论阐释不够集中、不够充

2、分、不够系统等不足之处。关键词:朱谦之;史料学;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69-08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一向被视为该学科的开创性著作。而事实上,在冯著之前的1957年,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就曾以油印本刊行。2002年9月,该书收入福建教育出版社发行的《朱谦之文集》第4卷。其中,朱先生明确指出该书'‘一九五四年六月初稿,一九五七年三月增补”。之后,他又于1959年8月完成《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通论三部,9册)的手稿。遗憾的是,这部手稿并

3、没有出版。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是在1962年4月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作为任务之一纳入其工作计划的,1962年12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因此我们说,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才是该学科真正的开创性著作。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的朱谦之先生调入北京大学工作。最初,他研究戊戌维新思想,但和同组之间在康有为、梁启超的评价问题上以及商业资本的理论问题上争论不休。为了避免纠纷,朱先生改而专心研究史料学,前后写成《老子校释》《王充著作考》《新辑本桓谭新论》等个案史料研究著作。此外,他还为进修教

4、师和北大及科学院研究生设立“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课,并写出讲稿。此讲稿就是1957年付诸油印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以此为中心,我们从6个方面探讨朱谦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一、重点选题:设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篇章体例作为学科开创者,朱先生写作《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时并没有可资参照的对象。因此,如何将其编成有组织的系统,亦即篇章体例的设计就成为他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书名来看,其写作内容应该是包括整个中国哲学通史的史料学。而史料学是史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那么,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体系重要分支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能否仿照“中国哲学史”设计篇章体例呢?应该

5、说,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路径。1957年之前,“中国哲学史”的代表作有两本:一是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19年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二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冯著上卷完成于1929年底,1931年2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下卷完成于1933年6月,1934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的上下两卷。胡著只有古代哲学部分,但其中明确说"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冯著是通史,它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并以人物、派别为中心写作,这表明二人认可的篇章体

6、例都是以时代为序,分别介绍各流派、各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对这种中国哲学史的篇章体例设计,朱谦之先生是赞同的,他在1953年完成的《中国哲学史提纲》的体例就是这样安排的。然而,他并不主张“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体例也要如此设计,这应该是基于其反对“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坚决立场。他在设计“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篇章结构时,特意与“中国哲学史”的体例区别开来,以表明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二者都是不同的。朱先生的油印本《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除了书末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正误表”和“关于孙中山思想史料的改写”之外,共有11个部分,分别为:第一讲'‘史料学”、第二讲“殷周哲学史

7、料”、第三讲“中国人的智慧一一易经”、第四讲“老子的史料学”、第五讲“庄子书之考证”、第六讲“桓谭与王充著作考”、第七讲"列子书与魏晋清谈家之关系”、第八讲“弘明集之研究”、第九讲'‘四朝学案批判”、第十讲"近代思想史料选题”和附录“古典哲学著作要目”。此书的篇章安排与后来的史料学著作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萧薦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文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和商聚德

8、、韩进军《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等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