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ID:33071654

大小:276.8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9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_第1页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_第2页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_第3页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_第4页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勇孙爱珍(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59)摘要:龙门LU造LU带属青藏高原东缘的陆内造LU带,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复合体,地层记录具有复杂性、混杂性、不连续性、不完整性和分带性等特征;根据龙门LU造山带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可将龙门山造山带划分为AB<三个构造地层带,其中A带位于青川一茂汶断裂与北川一映秀断裂之间,属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主要由志留系一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B带位于北川映秀断裂与彭灌断裂之间,属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上古生界一三叠系沉积岩构成;C带位于彭灌

2、断裂与广元一大邑断裂之间,属变形构造地层带、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构成。对不同类型构造地层带采用了不同的地层学研究方法、并建立了各个构造地层带的独立的地层系统,其中A带采用构造一地(岩)层分析方法,B带采用构造片一地层分析方法,C带采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尖键词:构造地层学,造L1J带地层学,龙门山造LU带,陆内造山带,四川中图法分类号:P535,P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4959(2000)0320201206当代地球科学界都把大陆动力学研究视为建立新的地球观的突破口,其中最重要和最直观的研穽内容就是大

3、陆构造,而大陆上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即为造【」」带,因此新的大陆思想的生长点必须是建立在对造I」」带精细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发育众多的造Lh带,具有碰撞造Lh带和陆内(板内)造山带壓种类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环绕青藏高原的造山带,它们业已成为我们研究地球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天然实验室。众所周知开展造山带研究的基础是造lL带地层学,因此如何开展造山带地层学的研究成为当前我国造山带和大陆地质研究主要方向和热点之一。根据我国造山带及其地层纪录的特征,许多学者开展了造山带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经验,目前业已提出与区域造山带地层

4、学研究框尖的术语有构造地层学、造山带地层学(吴根耀,1998)、构造层序地层学(吴根耀,1996)、造山带沉移地质学(罗建宁,1994)和非史密斯地层学(冯庆來,1993;王乃文,1994;杜远生,1997;龚一鸣,1996)等,引起争议,分歧很大(方宗杰,1998)。构造地层学是一个综合性地层学分支学科,它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49802013)和地矿部青年地质学家基金(Qn979816)联合资助。原稿收到日期:1999202208;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207216,1999209213,20()02()5218。第

5、一作者简介】963年12月生,男,四川,博士,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教授,从事沉积学与地层学硏究。以现代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变质地质学为理论基础,已有十余年的研究和应用历史,该术语首次见于80年代中期美国出版的《地质学词汇(第三版)》,并应舟于科迪勒拉造Lh带地层研究之中,利用地层分析来恢复某一个或某些构造单元的地层序列,推If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王鸿祯(1989)系统地阐述了构造地层学的含义,并将构造地层学作为地层学旳一个分支学科,指出:构造地层学的主要的目的是雀重研究地层的构造意义,研究内容是区别地层单長和地层序列

6、岩性、岩相、成分、结构及分布特征,用以确定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部位,并避过其系列演变、接触尖系和变形期次等特征解释斑区的构造发展史。目前我国许多学者(竺国强,1985单文琅等,1991;汤加富等,1993;侯立纬等,1995;阴克强等,1995)采用构造地层学方法研究造LU带及变质岩区的地层,对遭受变形、变位和变质作用改造出地层划分、重建变质地(岩)层序列、确定变质构造型式等进行研究。构造地层学在造山带地层学研究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造山带地层学已成为构建地层学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夫兴趣,因为大地

7、构造对地层记录的影响在造山带表现的最为清楚,换言之,造山带地层学可能是构造斑层学最重要的一部分。非史密斯地层学的思想是由许靖华先生在研究弗朗西斯克混杂岩时提出的,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来1993;王乃文,1994;杜远生,1997;龚一鸣,1996),认为非史密斯地层是指受构造变形和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的基本无序的地层体,包括造山带古缝合线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强变形带的无序或低序的地层(杜远生等,1999),并应用于东昆仑造山带(张克信等,1997)、西秦岭造山带(杜远生等,1997)和三江造LU带(冯庆来,1993)等碰撞造山带的地层

8、学研究之中。自1988年以来,我院在龙门111造L1J带连续幵展了10幅8万区域地质填图,一直探索着陆内造1」1弟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龙门山造山带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复合体,根据龙门山造山带地层纪录的特征和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龙门L1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只有将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