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

ID:33138010

大小:99.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21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_第1页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_第2页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_第3页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_第4页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文资料:改善出生性别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改善出生性别结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原新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持续偏高,既是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更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积极进展。但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某一两个部门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目前,综合治理

2、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一、出生性别结构长期严重失衡出生人口性别比是衡量出生性别结构的重要指标。在自然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范围为103-107。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8.58。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基本形势是:(一)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且持续升高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47,出生性别结构开始失衡;之后,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快速持续上升,1990年升至111.14,2000年达到116.86,2005年进一步攀

3、升至118.58。13107资料来源:1950-1959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全国数据卷》;1960-1979年,顾宝昌、许毅(1994);1980-1987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1》;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卷》;1989年,《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1990-1999年,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长表);2005年,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6年,《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公报》;2007年,《2

4、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发展公报》。注释:(1)2001-2004年出生人口性别比是采用指数内插方法推算的(2)偏离度=(实际出生性别比值-107)/107*100%(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蔓延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只有18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覆盖人口78.58%,但是,没有一个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超过115。2000年,除内蒙古、黑龙江、贵州、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等7省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外,其它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都高出正常范围。2005年,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均

5、偏高,其中,有3个省超过130,8个省达到了120-130。(三)出生人口性别比随孩次而攀升 历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均显示了一个规律:孩次越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越高。2005年出生人口中13,第一孩的出生性别比为108.41,虽然偏高,但程度较低;第二孩猛然升高到143.22,严重偏高;第三孩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更高,达到了152.88,严重偏离正常值。显然,多胎生育存在人为选择孩子性别的现象。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是具有男孩偏好国家或地区在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中国的特殊性在于:生育人口规

6、模十分庞大,男孩偏好的文化价值观念根深蒂厚,特别是城市化过程中生育人口流动性的增强,生育行为的监管十分困难,促成了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结构失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出生性别结构失衡的主要问题出生性别结构失衡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结构性的,也是深刻的和长远的。从人口变动的角度看,出生性别结构失衡将带来如下主要问题。(一)对女性生存权利的侵害坚持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是中国构建社会公共政策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党和政府一贯坚持的政治

7、方针,攸关社会安全和社会和谐。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且持续升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女性出生人口相对于男性出生人口的不平衡以及低龄女童非正常的高死亡率水平,是对女性生命权和生存权的侵害,是对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二)难以逆转的社会经济后果女性是直接的生育者,肩负人类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重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女性数量减少,13必然导致出生率水平下降,进一步减少人口总量和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并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影响人口长期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冲击是全方位的。第一,造成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男性择偶困难,

8、破坏现有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重社会养老经济负担。第二,男性多余会增强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加剧女性就业难度;某些行业和职业中可能出现女性就业人口缺乏而要男性替代的现象;男性就业岗位会因为男性过多而饱和,由此产生的劳动力过剩会引发就业市场更加激烈的恶性竞争。第三,女性婚龄人口严重短缺,将造成“婚姻挤压”现象。同时,单身男性剧增,会危及婚姻和家庭稳定,引发色情业、拐卖妇女、买卖婚姻等问题,危害社会稳定。第四,妇女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