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

ID:33173545

大小:64.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2-21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_第1页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_第2页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_第3页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_第4页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唐诗宋词中起舞的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 点缀着古典诗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柳,望时扬眉吐气,静时娉娉婷婷,舞时婀娜多姿,眠时潇潇洒洒,别时依依袅袅,归时细雨霏霏。柳从头到脚,涂满春色,充满真情。一株柳便是一首最好的诗,一株柳便是一幅最美的画。柳色最美。柳姿最妙。柳脸最秀。柳韵最优美。柳声最悦耳。柳在清风中飘扬的身姿让人着迷,随着那一个个毫不矫揉造作的轻扬,她一直舞啊舞啊,一直舞到唐诗宋词中,舞成绝美的意象。一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

2、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这种习俗也就是由此而来的。  折柳。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义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含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意思,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此为其一,其二,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3、”柳既是很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射柳。据有关资料讲,这是古人在清明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一百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至唐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以后,不知何人又出新招,把原来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于百步之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是射葫芦,仍旧叫“射柳”。  赏柳。清明是踏青的大好时机。《武林旧事》记载:“清

4、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踏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柳,这点,从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可以看出来,如,宋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喻柳。柳是美好的象征。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晋代卫灌的书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为絮绵,又称“柳绵”。晏殊《寓意诗》:“梨

5、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有“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句。  咏柳。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真切动人的。我国的古代诗人和“柳”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骚人墨客特别关心柳、撰写柳、刻画柳,歌柳、咏柳、叹柳。“柳”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二沉淀在诗词中的独特意象(一)柳条藤蔓系离情 撩乱春愁如杨柳离别是个伤感的话题,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光送暖,然而

6、却要在如此明媚的春色里挥泪作别,而堤边垂柳随风依依,如愁绪一般千枝百条,撩人心怀,此情此景怎不让人黯然神伤!因此,古人写下了许多借杨柳抒发离情别绪的优美诗词,岁月流逝,杨柳也就成了满载着愁绪的独特意象。“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杨柳千枝百条,纤柔细软,仿若愁绪一样多而难消。更为主

7、要的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诗仙李白写了很多送别诗,《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还有一首《春夜洛城闻笛》更为著名:“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写诗人夜晚听到折柳之曲,勾起了对遥远故乡的无尽思念。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