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

ID:33210926

大小:46.8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2-22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1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2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3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4页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杜绝杜撰:人物通讯写作注意事项人物通讯的功能为:具体、生动、客观报道新闻人物的典型事迹。新闻人物既可是正面典型,也可是反面典型;既可是个体人物,也可是以团体为对象的集体人物,如某个组织、单位等。子贡曾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因此,在写人物通讯时,不能将正面典型写得人见人爱,也不能将反面典型写得人见人恨,这样既有违新闻真实,也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人物通讯切忌刻意编造“显著性事迹”。在报道新闻人物时,不能对人物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

2、定。如:写先进人物时,往往写得不近人情,编造诸如“父母去世不回家”等事迹;而写反面人物时,却又写得恶贯满盈,一无是处。如此编造典型“显著性事迹”,不仅使得人物事迹缺乏新意、毫无特点,也有损新闻真实,引起读者怀疑甚至反感。如:22年来,他每天都坚持站在教室门口,迎送学生,风雨无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放学后,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学校,他才离开。【编者点评】“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文中以此突出一位教师的敬业,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样的“显著性事迹”往往经不起推敲,缺乏可信度:22年里竟然一点“意外”都没有,每天他都

3、是第一个,作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即使别的教师都“甘于人后”,他22年里就没有一点“拖后腿”的事情?在选择表现人物形象的事迹时,最好有采访支撑,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标示事迹的信源。如上文非要用“22年来,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这一事迹来表现人物,可作如下修改,以增强可信度:他的同事××说:“22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第一个来到学校,直到最后一位学生离校,他才回家。”之所以编造“显著性事迹”,主要原因是通讯员对新闻人物不够了解,采访不够深入,或者采访时“先入为主”,以挖掘“显著性事迹”为采访目标。因此,要避免“显著性事迹”造成新闻人物

4、“失真”,通讯员应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人物的全貌及相关事件、语言、细节等,筛选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内容。二、人物通讯选材切忌模式化。人物通讯要善于截取新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细节等读者意想不到(未知)的素材来表现人物,切忌模式化。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模式化倾向:1.人物形象刻板化,只顾工作,不顾身体;只为别人,不为家人。如:从一名农民到一名煤炭工人,到工区区长,他曾多次变换工种,毫无怨言,不管干哪一项工作,都干一项爱一项专一项。热爱自己的工作,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从事井下工作,加上他现在已是年过半百,身体

5、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出现,他早知自己身患绝症,却瞒着家人和单位领导,没有因此而耽误工作,指导累到在工作岗位上。【编者点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类似“只爱工作不爱身体”的“典型”套路,既与现实生活不符,也有违人道、法治精神。事实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于个人不利,更于工作无补。2.典型事迹虚构化,“高大全”难掩“假大空”。我们来看一篇人物报道:提起××,班主任韩文会老师眼里噙着泪花,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述着:“××同学在校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够专心听讲,下课能按时完成作业。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但他热爱班集体,不论是扶残助残捐

6、款,还是为汶川地震灾区爱心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最多,已连续两年荣获学校和班级‘行为文明学生’称号。”政治课常菊芳老师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同学在住校期间,尊师守纪,衣着朴素,总是吃最普通的菜,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成人眼里,他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编者点评】以上两段老师的话,怎么听都像是《学生手册》上冷冰冰的评语,无须“噙着泪花”来讲述。同学李峰含泪回忆说:“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和××同学去校外买干吃面时,发现一个刚会飞的小麻雀在路上跑,我说一脚踩死它,××硬是不让,最后他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放

7、飞了。”【编者点评】为了衬托典型人物的高大,同学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看到小麻雀首先想到的是“一脚踩死”。小麻雀在路上跑,让他自得其乐好了,何必需要“英雄”多此一举“抓起小麻雀往空中一抛”呢。××英勇献身,最悲痛的莫过于他的爷爷、奶奶等亲属。办完丧事,××的父亲郑红星将薛建强叫到家里,仔细询问了儿子救人的全过程,连声说:“救人救得对,他死了,值。”【编者点评】实在是“伟大的儿子身后必有伟大的父亲”。孩子死了,在父母亲人眼中,更多的是悲痛,而不会如此“冷静”地权衡值还是不值。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以上报道所引用的话,无论从逻辑看还是实践看,

8、都经不起推敲,不是作者发挥想像在“创作”,就是受访者发挥想像在讲述。3.新闻细节想像化,违背新闻写作客观原则。如: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