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本、善本与珍本

孤本、善本与珍本

ID:33372465

大小:54.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25

孤本、善本与珍本_第1页
孤本、善本与珍本_第2页
孤本、善本与珍本_第3页
资源描述:

《孤本、善本与珍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孤本、善本与珍本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比埃及和西南亚更早一些。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

2、,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清末张之洞为了指导学生读书,曾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认识,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

3、准:一是"足本",即无缺残无删削之本;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本;三是"旧本",即旧刻旧抄本。张之洞大概并非刻意要给善本下定义,但为了指导学生读书,不得不指点迷津,选择善本,于是也就表示了什么是善本的态度。张氏"足、精、旧"善本三定义,归纳起来还是两条,一是无讹脱,一是传世旧本,与古人关于"善本"的概念,并无本质的区别。在时间上和张之洞差不多,著名藏书家钱塘丁丙对什么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丁氏大概也无意要给"善本"下定义,只不过根据当时书籍的流传情况,给自己入藏图籍

4、提出了这四条标准。且藏书家常有偏好,以便形成自己的藏书特点,他们的藏书标准,并不等于就是"善本"标准。但是旧日藏书家,无论是学问家还是鉴赏家,对书籍版(传)本也多有一定见地。有些藏书家虽然只是附庸风雅,自己未必真懂,但于版(传)本也总要有人为其掌眼,因此对什么是"善本"也不无见地。钱塘丁氏兄弟算不上什么大学问家,但信而好古,视书如命,是清朝后期著名的几大藏书家之一,因而他提出的四条图书入藏标准,也颇有代表性。从正面说,丁氏四条未必为所有藏书家所接受并承认,但从反面说,符合丁氏四条标准的图书,又谁能否认它是善本

5、!所以丁氏四条入藏标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是"善本"概念的具体解释。一、从古书的历史文物性角度界定善本旧本时代久远,在文字上一般地说是比较接近原书面貌的,视为善本,理所当然。同时,旧本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由于兵燹、天灾、虫蛀、鼠啮,幸存下来的,实属不易。因此,人们对某一时代流传下来的古刻旧抄,有的尽管在文字的准确性上未必尽善,但作为某一时代产生或写、刻的文献实物,于研究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无疑会被视为具有重要的学术资料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但是,由"旧"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和价值,来推敲

6、"旧本"这一提法,又感到比较含混。一是"旧"没有明确的时代界限,什么叫"旧",什么时候的传本叫"旧",缺乏科学的界说。二是"旧",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旧"的本质,应当是因其产生的时代早,流传少,而在学术、资料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等方面显得格外珍贵。因此,我们不如扬弃皮毛表面的"旧本"提法,而抓住"旧本"提法的本质,直谓其历史文物性。即对任何一部古书看其是否够得上善本,视其是否具备历史文物价值。来界定"历史文物性"的提法,还能包容"珍本"的概念。古今中外的人们,无一不把传世孤罕的"旧本"视为"珍本"。珍贵的、值

7、钱的传本,其所以珍贵、值钱,并不一定因其文字精确而称善,而亦在其历史久远,传世孤罕,实际亦在其历史文物价值。故以"历史文物性"做为"善本"的一方面概括,"珍本"含义也就自然包括进去了。二、从古书的学术资料性角度界定善本前人提到的"精本",主要是指精校、精注的书本,这确是"善本"的重要标准。任何刻本或抄本、写本,在刊印之前或抄写之后,都应该经过精审的校勘,否则书中就会讹舛层出,不可卒读,自然就要降低该书的价值。古今通人在考察善本标准,或实际遴选善本时,都不能忽略这一点。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把那些脱文断简,错误百出

8、的古书都有看成是善本,那就会造成良莠不分,鱼龙混杂的后果。结果准会搞乱善本的标准,实际上等于没有了善本书的标准。至于精注,在古书中就更显得重要了。古书成书久远,读起来文字障碍颇多,要想弄懂,前人注疏至关重要。至少是自汉代以来,对先秦古籍已注家蜂起。两汉后,非但给古籍原文作注,给前人注文作注的也代有其人。这些带有前人注疏的古籍,其注释水平并不完全一样。其不一样的原因极其复杂,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点: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