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ID:33374203

大小:136.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25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_第1页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_第2页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_第3页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_第4页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题目:《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赏析(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330x425厘米  巴黎卢浮宫〔法国〕达维特)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先提个醒:正文有主流经典的赏析与我自己的赏析,当然了,主流经典的赏析基本是拷贝的,而我自己的赏析就略显奇葩了。此绘画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品,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象。当时,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要利用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来为他们制造革命舆论。可是占统治地位的宫廷美术趣味,依然严重限制着画家们的思想。在以往的古典主义题材中,是找不到为他们的斗争所需要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在夏尔丹、格瑞兹的画上,也很难发现能从心理上扶植

2、为革命而斗争的美德和勇气的东西。资产阶级仍然只能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寻找适合他们作为行动典范的共和主义英雄题材,来为他们当时一触即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服务。画史上管这种古典主义绘画叫“新古典主义”,达维特这一幅《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就是这种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雅克·路易·达维特历经游学,接触了各种先进思想后,对封建王朝的腐朽现象深恶痛绝。当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时,他便以古代英雄为题材,创作了这幅《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这幅画原是1784年国王路易十六的订件。达维特没有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去画,而是加强英雄人物的刚毅决心。  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在建

3、立共和制的历史时期,罗马人曾与毗邻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战争,但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为了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出三名勇士来进行格斗,以胜败来判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属于谁。格斗以罗马的荷拉斯三兄弟战胜而告终。这个题材,早在17世纪就被法剧作家高乃依写过,它的主题思想是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  画家在这里表现了荷拉斯正送自己的三个儿子奔赴战场,为祖国而战的时刻,他把剑握在手里,准备分发给他们。分发之前,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年迈的荷拉斯举起右手,表示祝愿,祝他们旗开得胜!这时三兄弟向武器庄严地喊出:“不胜利归来,就

4、战死在沙场!”画面的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绞;一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泣不成声;而勇士的那个姐妹(最右侧一个)的心情,此时更为复杂,她已经许嫁了古利茨亚人,双方的厮杀将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的不幸。画家在这里采用多侧面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使这幕悲壮的戏剧场面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妇女的哭泣与前面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更加强了主题的思想性。画上三组人物,老父亲居正中,构图显得稳定。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是在父亲手中的刀剑上。背景是三个带有多立克柱式的拱门,它与前面三组人物相适应

5、,使人物、环境显得更加庄严。他们为了民族兴亡,为了罗马的共和制,将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画家把二分法表现在整个画面构图的每个细节上,如:把男性安排在整个布局的最醒目位置,妇女们却瘫软在一个角落里,男性的强壮和女性的柔弱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使我们很容易想到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的那句话:“软弱,你的名字是女人。”男人需要“弱女子”,女人需要“男子汉”,这一关系存在的幻想模式被达维特直觉化、图像化了。(这段经典赏析,我最恨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构建的”,这欧洲文化简直糟透了。)以上是主流且经典的该画的赏析。作为当代具有恶搞精神的大学生,在新世纪的

6、背景下,当然要品出新的东西了。并且,以我个人的思想意识,结合如今的先进观念,赏析角度与方式将会有相当的不同。下面,请跟随我的笔触,向层层剥笋般,来“八卦”一下这幅名画。先从细微处入手吧!画上的这位父亲也算奇怪,左手握着刀与剑,竟然直接握在刃上,刀鞘与剑鞘哪儿去了?暂且不讨论这位父亲的手会不会受伤。从中国古代君王送将军出征的模式来看,显然宝剑得配上一个宝鞘,那才显得的高端、霸气、上档次。送行时,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变得恭谨一些。而这里的父亲一身豪气,前臂的肌肉线条似乎显示出他握得很有力。从人性角度分析,哪位父亲在送儿子进棺材的时候会不动容一下呢?虽然男人以自己的理性铸就了铁

7、石心肠,但毕竟也是有感情的人类啊!这父亲实在太过于英勇了,反倒带给我距离感与不实际。至于刀剑无鞘,是因为战斗迫在眉睫,锋利的白刃外露好显现出兄弟们的斗志与杀气,那我也不好争辩什么了!但是,父亲高大的形象显然有损英雄兄弟们更英雄的形象。比较一下中国荆轲刺秦王,送别荆轲时的场面,《史记》里写到,当时荆轲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声中,头也不回,而送行的人却泪如雨下,就觉得这幅画中的父亲总有些不妥之处。还有,其实我相当不理解,这达维特为何要把父亲画在正中央呢?而三位英雄兄弟之一的最里面那个连脸都快画不出来了,在如此突兀的父亲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