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

ID:33397720

大小:179.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2-25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_第1页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_第2页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_第3页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_第4页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兽共患病期末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人兽共患病概论有关“兽(獸)”的解释•成语:飞禽走兽、珍禽奇(异)兽、如鸟兽散、衣冠禽兽、人面兽心•诗词:宋代林同宋“食肉隐两颊,饲母向颓垣。终感主养母,能将死报恩。”(《禽兽昆虫之孝十首犬》)•六畜:“马牛羊,鸡犬豕(shǐ)。此六畜,人所饲。”(《三字经》)•禽兽:泛指一切脊椎动物,包括家养畜禽和野生动物。•兽医:从事脊椎动物及非脊椎动物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人员。•人兽共患病——不仅仅是兽医的职业病。•人兽共患病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人兽共患病的定义•定义(1):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又在流行病学上

2、有关联的疾病。(WHO&FAO)•定义(2):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相同术语人兽共患传染病——人与动物的共同威胁。•相似概念人畜共患病(还需包括野生动物!)动物源性传染病(应包括非脊椎动物吗?)人兽共患病的基本特点•有动物源性的病原体•有动物→(媒介)→人的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人兽共患病的种类•全球目前有200多种包括新发和再发的人兽共患病。估计75%发生在人身上的新发传染性病是由动物身上的病原体引起的。•我国约有90种危害最大的有布氏杆菌病、结核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SARS、口蹄

3、疫、血吸虫病等。按病原对人兽共患病分类•细菌性•病毒性•朊病毒性•寄生虫性(原虫、蠕虫和昆虫)•真菌性按宿主对人兽共患病分类•以动物为主要宿主(占多数)口蹄疫、新城疫、禽流感、水泡性口膜炎、狂犬病、牛痘等。•以人为主要宿主结核病。•人兽兼为主要宿主鼠疫、乙型脑炎、血吸虫病、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伤寒与副伤寒)等。•真性人兽共患病(必须以人为中间或终末宿主)囊尾蚴虫病按传播特点对人兽共患病分类•接触性: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禽流感、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等。•虫媒性虫媒病毒病:黄病毒科、披膜病毒科引起的出血热或脑炎。虫媒细菌病:鼠

4、疫、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莱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炭疽、钩端螺旋体病、野兔热、李氏杆菌病、猪丹毒、各种厌氧梭菌感染等。•食源性:沙门氏菌病、O157大肠杆菌病、空肠弯曲菌病、牛结核病、多种寄生虫病等。虫媒病•通过(雌性)蚊子、硬蜱、虱子、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的疾病。•黄热病、登革热、乙型脑炎(日本脑炎)、疟疾(原虫病)、斑疹伤寒(细菌病)、丝虫病(蠕虫病)等。•控制手段:消灭虫煤,切断传播途径。WHO于2002年重启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一种昆虫神经毒)控制非洲虫媒病。人兽共患病的发生(流行)条件•(1)传染源患病或带菌

5、(带毒、带虫)动物•(2)传播途径(感染途径)呼吸道:空气、飞沫及粉尘消化道:饮水及食物泌尿生殖道:交配皮肤及粘膜:接触被污染物、虫媒叮咬胎盘•(3)易感个体(人群)生理(免疫)状态、遗传体质、年龄、性别可充当传染源的动物•家养畜禽•伴侣动物(宠物)•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家养畜禽相关的人兽共患病•猪:乙型脑炎、戊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口蹄疫、猪流感、猪丹毒、猪囊尾蚴虫病、旋毛虫病、尼帕病毒病等。•鸡、鸭、鹅:禽流感、新城疫等。•牛:结核病、口蹄疫、牛囊尾蚴虫病、血吸虫病、牛痘、裂谷热等。•马、骡、驴:鼻疽、马脑脊髓炎、亨德拉病

6、毒病等。•山羊:羊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口蹄疫等。•绵羊:裂谷热、跳跃病、胎儿弯曲菌病、Q热等。宠物相关的人兽共患病•犬:狂犬病、犬布氏杆菌病、肝片吸虫病、棘球蚴病•猫:弓形体病、猫抓热•鹦鹉:鹦鹉热•鸽子:猪丹毒•龟:沙门氏菌病•兔:兔热病(野兔热)•小鼠:(见下页)啮齿动物(鼠类)相关的人兽共患病•细菌性疾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地方流行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沙门菌病、恙虫病等。•病毒性疾病: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狂犬病、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脑心肌炎等。•寄生虫性疾病:血吸虫病

7、、利什曼病、弓形体病、管圆线虫病等。人兽共患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病原体入侵门户    病原体在机体内定位病原体的排出途径•(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病原体的直接侵犯  病原体释放的毒素作用  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Ⅱ型/Ⅳ型变态反应。细菌的基本特点•为原核微生物•可染色观察(光镜下)•可人工培养(通常可以在无生命培养基上长成菌落)•通常可产生毒素•对特定抗生素敏感细菌的致病机制•(1)侵袭、增殖与扩散通过黏附素-细胞受体定居、扩散、内化入胞。有的还能通过产生特殊物质抵抗吞噬细胞或抵抗抗体的免疫作用。•(2)外毒

8、素A、抑制真核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B、干扰宿主细胞正常生理调节过程•(3)内毒素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休克病毒的基本特征•(1)无细胞结构,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2)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及核糖体);•(3)必须依赖宿主细胞进行生物合成及装配,以形成子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