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

ID:33401386

大小:52.1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2-25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7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辽宁省鞍山一中2017届高三七模考试语文试卷第【卷阅读题注意: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吋,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次考试没有选做题,均为必答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屮国传统的“比徳”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受其伦理学的彩响。较早见于孔子的学说,著名的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德”说的意思是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它作为审美客体可以与审美主体“比

2、德”,从中可以感受或体味到某种人格美。“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德”说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这种以自然“比德”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屈原的作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可以看做是对孔子“比德”观的继承。“比德”观在元、明、清的文人画作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梅、兰、竹、菊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寄托着画家的人生理想,成为崇高品徳的彖征。魏晋南北朝,“比徳”的审美观继续发展,又出现了“畅神”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认为自

3、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比之“比徳”,“畅神”观更具美学色彩,这种审美观的出现,扩大了对自然的审美范围。山水诗、山水画特别盛行,与此种审美观大有关系。宋朝画家郭熙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这就把人对自然的喜爱归于情感的欲求了。不是为了“比徳”,而是为了获得情感愉悦,人徜徉于大自然,陶醉于大自然。中国大部分的山水诗、山水画都是表现这种“畅神”的审美观。对自然美的欣赏,中西方有共同之处,即兼顾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国较多地注重自然物与人的联系,特别是精神方而的联系,西方则较多地注

4、重口然物本身的性质。西方哲学偏重于从认识论的角度观察大自然,主要靠理智、靠思维,情感因素遭到压抑。认识论的态度也与实践功利的态度有直接的联系。西方对自然美的认识一般偏重于自然物本身的性质,不是更多地从审美主体而是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自然美之所在。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地位大不相同,因之,中西方是两种不同艺术体系,亚里士多德提出:“美与不美,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为统一体。”美国艺术家托马斯说,美有三要素:完整、和谐、鲜明。他们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与人的生活关系上。这看似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相同,

5、但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注重的是自然与人的精神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侧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摘编口陈望衡《中西口然美学观比较研究》)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A.“比徳”的自然审美观产生于儒家,注重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徳”,审美主体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表现人格美。A.“比徳”的自然审美观受儒家伦理学的影响,把自然物的一些属性与人的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让自然物承载某些道德伦理品格。B.“比徳”的自然审美观认为自然物的美与自然属性无关,而取决于它所比附的道德情操品格,是人的道徳品格客观化。C.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屈原的作

6、品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等都体现出“比徳”的自然审美观。2•下列理解,竝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儿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畅神”的审美观,更具有美学色彩,它认为自然物的美在于能怡神悦性,宋朝画家郭熙就把人对于自然的喜好归结于人的情感欲求。B.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在审美方面对自然美的认识都有共同之处,即都强调了自然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C.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观较之西方,更多地从审美客体寻找口然美之所在,它认为自然美较多地表现在自然物与人,特别是与人精神方面的联系。D.对自然美的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中国的自然美学观最为相同,他也认为,自然物的美美在

7、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和与人的生活关系上。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对于口然美的认识屈于理押型、思维型,较多注重自然物本身的性质,偏重于自然物的物质功利性。B.“比徳”说和“畅神”说体现了人们对于徜徉在大自然、陶醉于大白然的情感欲求,中国山水诗、山水画的创作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欲求。C.自然在中西方艺术中地位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自然美认识的差异,这种认识的差异体现在各自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D.托马斯的美学三要素是完整、和谐、鲜明,他认为自然物的美在其形式诸因素的和谐统一。(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