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ID:33405384

大小:6.35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2-25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_第1页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_第2页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_第3页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_第4页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姓名:孙旭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口腔临床医学指导教师:郭长军201203中文摘要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摘要目的: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盐酸酸洗后加热处理钛表面,制做成钛瓷试件,并用三点弯曲实验检测钛瓷结合强度。探讨钛表面酸洗加热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为纯钛烤瓷工艺的改革,提高钛瓷结合强度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试件的制作:规格为(25±1)mm×(3±O.1)mmx(0.5±o.05)mm的成品钛件共36件,打磨钛材表面,控制其厚度在O.5±0.

2、05mm范围内,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C组、D组分别用5%、15%、25%盐酸于煮沸状态下酸洗40分钟,室温下自然冷却,蒸馏水超声清洗,充分干燥,大气压下加热到600℃保持6分钟,以1oo℃/min的升温速度加热到760℃压力为50hPa下保持1分钟,室温下自然冷却。在各组中随机取出一件打磨抛光侧面,预留做钛表面氧化层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将剩余的4组共32个试件在25mmx3mm一面的中央8mm的区域用玻璃棒均匀涂布结合剂Ti.Bond,完全封闭纯钛表面且均匀一致,按厂家提供的烧结程序烧结。

3、按照DuceratinKiss瓷粉(以下简称DK瓷粉)使用说明书推荐的方法常规上瓷。遮色瓷涂布应用两次法,厚度控制在O.1mm±0.01mm范围内,按程序烧结。涂布牙本质瓷,厚度控制在lmm±0.Imm范围内,按程序烧结。修整长方形瓷的外形,用240#、400#、600#、800#、1000#碳化硅砂纸逐级同向打磨,打磨过程中力量轻柔,控制尺寸在(8±0.1)mmx(3±O.I)mmx(1.1±O.1)mm范围内,边缘清晰,统一规范。自身上釉一次。所有操作均由作者一人完成。在各组中随机取出一件打磨抛光侧面预留做能谱仪扫描分析。2

4、三点弯曲试验:设定万能力学测试机,两支点间的跨距为20mm,支点和压头刃口的曲率半径为1.0mm。试件瓷体一面朝下放置,钛金属一面朝上。以1.5mm/min的速度缓慢施加垂直向力在8mmx3mm的瓷体所对应的钛金属面的中心点,直到钛材与瓷结合界面一端出现开裂,记录开裂时的断裂力F删州)。此测试在室温下进行。用公式rb=k·F伽计算得出中文摘要钛瓷结合强度。3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将已经预备好的钛材试件待测面朝上放置在样本台上固定并表面喷金,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对测试表面扫描,观察钛氧化层的形态和结构。4能谱仪线扫描分析:将已经预备

5、好的钛瓷试件待测面向上放置在样本台上并固定。运用IncaEnergy350能谱仪对测试表面进行线扫描分析,观察钛瓷结合界面区元素的种类和迁移距离。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数据呈正态性且方差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检验;如数据不呈正态性或方差不齐,则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Qt=0.05。结果:1钛试件酸洗后肉眼观察:钛试件表面质地变粗糙。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试件的颜色逐渐由浅灰到深灰(Fig.1)。酸洗后盐酸酸洗液颜色呈逐渐加深的紫色。2三点弯曲试验结果:A组为25.924-3.4

6、9MPa,B组为30.254-3.48MPa,C组为41.374-4.48MPa,D组为34.71士4.06MPa(Tablel)。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探索性分析显示数据呈正态性且方差齐,故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钛瓷结合强度的总体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ble2)。SNK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意两组两两比较,各组间总体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7、的氧化层,与钛基体之间的无分界线。C组(Fig.4)钛材表面有约为2~3微米厚的氧化层,与钛基体的无分界线但出现较小的孔洞。D组(Fig.5)钛件表面有约为4.5微米厚的氧化层,与钛基体有分界线,结构疏松,有较大形状不规则的孔洞。4能谱仪线扫描分析结果:能谱图显示4组元素迁移总的趋势:Ti从钛基底到界面区逐渐降低且迁移到整个界面区,Si、O从瓷体到界面区逐渐降低,O的含量相对Si较低,在瓷内还有较低含量的元素A1、Na、K、Zr,并有向界面区迁移的表现。A组(Fig.6)反应层厚约llxm,曲线转角锐利,下降陡直。Si迁移到反应

8、层内约0.71ma,O迁移到反应层内约中文摘要0.5岬。B组(Fig.7)反应层厚约1.59m,曲线转角比较圆钝。Si迁移到反应层内约11.tm,O迁移到反应层内约0.51am。C组(Fig.8)反应层厚约2.59m,曲线转角圆钝,整体平缓。Si迁移到反应层内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