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

ID:33407108

大小:6.61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2-25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_第1页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_第2页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_第3页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_第4页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引言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骨骼以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淋巴系统或直接蔓延等途径转移至骨骼的恶性肿瘤,以血行转移多见。骨转移瘤是成年人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转移瘤的15%.20%,仅次于肺及肝转移,居第三位【11。骨转移瘤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脊柱、骨盆、肋骨及头颅等部位,长骨转移瘤作为首发较为少见。大多数长骨转移瘤以破坏骨端松质骨为首发,随着病情进展病灶进一步侵害骨皮质引起骨质破坏,患者常常出现局部疼痛、活动障碍和病理骨折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对于具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伴全身多发骨转移患者,较易作出正确诊断。但以局部长骨症状就诊、无明确原发肿瘤病史

2、的患者,要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常常困扰影像科医生。单发长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复杂,当患者出现病理骨折、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时,病情已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生活质量。对于亲骨性肿瘤,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对查找原发病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长骨转移瘤对于肿瘤的分期、进一步临床治疗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检查成为诊断骨转移瘤的重要方法。既往国内文献对长骨转移瘤报道较少。本课题通过对长骨转移瘤X线、CT及MRJ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归纳总结长骨转移瘤的各种影像学特征,做好鉴别诊断。X线、CT及MRI三

3、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缺点,只有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全面的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材料和方法1.1一般材料第一章材料和方法45例长骨转移瘤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32岁~77岁,平均年龄55.6岁。原发病灶不明者5例。原发灶明确者40例,其中肺癌25例,乳腺癌8例,肝癌2例,直肠癌、食管癌、膀胱癌、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及甲状腺癌各1例。45t歹U患者共累及48块骨骼,发现50处病灶,其中2例患者呈一骨双灶,3例同时累及双侧股骨。31例累及股骨(34块骨骼),11例累及肱骨,3例累及胫骨。临床表现:全部病例病灶所在处有不同程度疼痛和压痛,并进行性加重,其中4例触及软组织肿块。1.2

4、纳入标准原发病灶不明者5例,骨病变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转移瘤。原发灶明确者40例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明确恶性肿瘤病史;②局部骨疼痛、随访三个月疼痛加重;③X线、CT显示病变处骨破坏三个月以上随访明显进展扩大。1.3影像检查45例患者,5例行X线检查,12例行CT检查,13例行MR检查,10例同时行x和CT检查,1例同时行X线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2例同时行X线、CT和MRI检查。X线摄片:使用日本TOSHIBA500MADC15R摄片机。CT检查使用仪器:GELightspeed8层螺旋CT扫描仪、PickerPQ一2000螺旋CT扫描仪及GELightspeedl6层螺旋CT

5、扫描仪。采用螺旋扫描方法,电压120kV,电流120mA-140mA,距阵512×512,准直宽度分别为5mm、lOmm,螺距分别为1.00、O.75,重组层厚及层问距均为2—5mm。摄有骨窗(窗宽为1500—2000HU,窗位为280-300HU),软组织窗(窗宽为250—320HU,窗位为30—50HU),其中2fffJ行CT冠状位重建。MR检查使用仪器:3.OT超导型MR扫描仪、GESignaMRI1.5T。所有患者均行横轴位FSET1WI(TR400—600ms,TE9—25ms)、FSET2WI(TR3000—4000ms,TE80-120IllS)和频率选择脂肪预饱和FSET2WI

6、(fatsaturationFSET2WI,FSFSET2WI)(TR3000—4000ms,TE80—120ms),辅以冠状位或矢状位FSFSET2WI。所有扫描层厚为5-7ram,层间距为2-5ram。1.4影像学分析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所有图像经2名有经验的骨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对各种征象进行观察、分析、确认和记录。结果2.1病变部位第二章结果50处病灶中,累及骨干17处,骨端18处,骨干和骨端同时累及15处,累及远侧骨端2处。2.2X线表现18例患者行X线检查,共发现20处病灶,其中9处累及骨端,15处累及骨干。累及骨端9处病灶均呈现松质骨和相邻皮质骨质破坏、边界不清,5处呈不规

7、则形(附图3—5)(1处相邻皮质伴有不连续条带状骨膜增生,附图3),4处呈多发斑点虫噬样伴周围骨皮质破坏(附图1)。4处一侧骨质破坏(附图3,5),5处四周骨质破坏(附图1)。7处破坏区密度不均匀,内多发斑点状高密度影(附图3,5)。1处发生病理性骨折。累及骨干15处病灶中,皮质破坏10处呈不规则形(附图2,8,9),3处呈多发斑点状虫噬样,2处内缘吸收呈类椭圆形透光区(附图5)。3处破坏区边界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